微信改变了什么?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6-04-21

  2016微信公开课pro推了一个链接,随即它便攻占了朋友圈。就在我们沉浸在对有微信陪伴的日子的怀念中时,有没有想过,微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早晨醒来,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的新动态并且点赞评论。课间,跟朋友发几条语音,聊一聊上课的新鲜事。中午,用微信在外卖平台上定个餐轻松解决午饭问题。晚上回家,点开公众号看几篇鸡汤文。睡前还要在微信群里抢抢红包。

  微信的内涵不只是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的超过五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就像微信的官方广告所说的,微信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愿意用微信聊天?

  微信胜在速度。没有谁比它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所以即使在信号不好的地方,我们也能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聊得开心,不会有消息延迟的“时差”现象出现。

  微信胜在功能强大。微信有公众账号平台。只须一个微信客户端,我就可以查天气,查电影和影评,查物流,查公交,查附近,查点评,办理银行业务甚至diy明信片等等等等…省去n多客户端。如此神器怎么会不受到人们追捧。微信有微信钱包,查话费充话费,付外卖发红包变得更加方便。

  微信胜在简单:简单的更适合手机的使用体验,以及简单的关系链。QQ统治社交网络快20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关系链都在QQ上承载,同学圈、战友圈、家庭圈、同事圈……在一定时期内大家依然对QQ有强依赖性。但是QQ的宽度既是它的优点,也成为了它的弱项,因为关系链的混乱会提升我们使用QQ的成本,交错混杂的圈子让大家发各种内容的时候都不再从容,所以一旦出现走熟人路线的微信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了一个社交的绿洲,这里的环境更加纯净,心理负担更少,也更适合移动化的生活,所以很容易就切换过去了。慢慢的,QQ逐步沦为大家处理杂事的工具,同时支持PC和手机端,更加适合用来做工作相关的事情,比如讨论问题、共享图片、传输文件等。在私密的手机生活领域,QQ逐步被淡化,主动活跃势必慢慢下降。

  然而微信最大的好处是让短信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1毛钱2毛钱的短信实际上因为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变相地降低了价格,可是短信的种种制约,仍然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疙瘩。任凭你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凝聚在以70字为单位的文字里,不用说颜文字,打个“呵呵”也许都很奢侈。微信成功地动了移动运营商的奶酪,让短信半条腿踏进了坟墓。这意义堪比电话和传真的出现干掉了电报。

  微信让朋友更多了吗?

  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说过:“友谊是令世界团结的唯一胶合剂。”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种胶合剂是否已经在快节奏、高科技、城市化的生活中失去了效力?

  目前暂时还没有针对微信的大规模可信的研究,但对Facebook有,同样是大型社交网络媒介,后者的研究结果或许有些参考意见。

  社交媒体对生活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我们持续交往的人数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发现,普通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联系人,从2006年的137个上升到了2009年的440个。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发现,今天的典型美国青少年在Facebook上有大约300个朋友,在twitter上也有79名关注者——但这些人并不全是社交人脉,因为他们未必会反过来关注这些青少年。

  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罗宾·邓巴(RobinDunbar,演化心理学家)的计算——他认为我们的大脑受演化所限,能够应付的“真朋友”(meaningfulfriends)最多只有150个。这些多出来的人都是谁呢?他们都是所谓的“弱人脉”(weakties),包括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朋友,过去和现在的同事,从前的伴侣,旅行中的相识,关系一般的熟人,朋友的朋友,有时还包括陌生人。社交网络使我们能和这些外围的友人保持联系——偶尔发发消息、看看他们的照片或状态更新之类。换作以前,我们在分手后就不会再和他们联系了。

  (社交网络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原本那些分开之后不会再保持联系的所谓“弱人脉”,现在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保持联络)

  友谊的形式显然已经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变化,但这变化究竟是好是坏,现在还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有研究显示,在网上与人交流的心理学价值和在现实中与人交流是一样的,都能减少焦虑和抑郁,并增加幸福感。在Facebook公司研究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莫伊拉·伯克(MoiraBurke)发现,用户越是利用Facebook主动和朋友交往,他们就越是不会感到寂寞。不过,究竟是使用Facebook降低了寂寞感,还是本来就善于社交的人更多地使用Facebook,其中的因果现在还不清楚。

  但是在网上维系友谊也有不少风险。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蕾切尔·格里夫(RachelGrieve)指出:“由于电子通信的本质所限,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细微之处可能在网上遗失。本来在喝咖啡时和朋友随口说的一句话,就算朋友误解也能及时澄清。可是一旦到了网上,那句话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许多人都会看到,并产生误会。”

  我们父母那辈人交朋友都是用书信,起一个好听的笔名,让薄薄的一封信带着思念跨越大江南北。到我们这一代交朋友用短信,交换了手机号和名字,让一毛或是二毛的70字传递朦胧的想象。今天我们九零后的小朋友们交朋友用微信,拍下二维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想发什么就发什么,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想,这就是微信的成功之处吧。(编辑:卷扬机)

  本文版权属于科普中国(kepuchina.org)与果壳网(guokr.com)共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科普中国网

原文链接:http://www.kepuchina.cn/kpcs/shgm/shgm3/201604/t20160421_9694.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