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观点 第27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6-25

中国大陆“科技准备度”全球第32位。

据经济学人智库(EIU)6月5日发布的《为颠覆做好准备:科技准备度排行》(Preparing for disruption: Technological Readiness Ranking),预测2018-2022年中国大陆“科技准备度”排第32位,比2013-2017年上升4位。EIU指出,虽然中国专利申请增长迅猛,但在获取全球信息、政府主导的创新、电子政务及网络安全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中国将成为全球输电工程供应大国。

据《金融时报》6月7日发表的《中国着眼于成为世界电力供应商》(China eyes role as world's power supplier),中国近年在全球电力输送项目领域发展迅速,过去五年中国海外电网投资总规模达1230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2月间,包括对发电厂及电网投资和贷款在内的所有与电力相关的中国海外项目共计4520亿美元。


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1.25亿台。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5月30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Global EV Outlook 2018),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1.25亿台。电池价格不断下降和政府政策支持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和欧洲则会成为电动汽车最好的发展沃土。


物化的“荣誉”滋养不出真正的创新。

《中国科学报》6月12日发表题为《物化的“荣誉”滋养不出真正的创新》的评论性文章,指出破解当前“帽子”多的问题,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另一方面要减少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各项人才工程,取消同各种“帽子”相关的附加利益,戒除学术界由此而生的浮躁之风,让科研人员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搞研究上。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挑战在于教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6月10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教育。目前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教育的内容很多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准备的。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环境下,我们为同学们提供的教育不应是昨天的教育,而应当是未来需要的。同时,对于新领域需要的人才,我们也要超前做好准备。在这点上,中国需要给高校更大自主权,让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有预见性地设立新的专业,这样才能培养下一代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人才跨国流动对人才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

据兰德公司(RAND,美国知名战略研究机构)近日发表的《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researchers),人才的国际流动,不仅给目的国和来源国带来益处,可能对人才自身的成长也非常重要。报告指出,人才之所以流动,首先是期望构建有利的国际研究网络和合作关系,提升事业的专长、资源和声望;其次是出于福利、户口等方面的考虑。不同职业阶段、学科、地域和性别的人才,驱动流动的主要原因并不相同。


机器人技术研究人员需要更接近产业界。

据科睿唯安4月13日发布的《2018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专利分析》(Global innovation in Robotics: R&D and patent analysis),中国拥有大量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专利,但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而企业拥有的则较少。研究界与商业界紧密合作是科研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果研究机构和大学拥有的机器人专利开始向企业转移,将在较短时间内对机器人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人工智能专业首次大规模高考招生。

据IT时报6月15日报道,2018年,各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第一次面向高考生展开大规模招生,00后将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目前已有70余所国内高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并且于今年首次开展该专业本科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