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关于水稻抽穗期调控网络最新综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26

来源:植物科学最前沿

水稻抽穗期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是水稻区域适应性育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水稻抽穗期调控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特别是光周期以及内源生物钟等的影响。

近期,aBIOTE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员团队关于水稻抽穗期调控网络的特邀综述文章 “Molecular basis of heading date control in rice”(点击题目或下方图片查看原文)。文章通过与拟南芥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相比较,系统总结了水稻抽穗期调控的分子网络。对生物钟介导日长识别的可能机制、外源光信号与生物钟协调决定水稻抽穗期的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从生物钟角度全面理解水稻抽穗期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wt_a72362020052142405_5f2dba.jpg

文章同时对表观遗传、非生物胁迫等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抽穗期研究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展望了其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魏华和王希岭为共同第一作者,王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

wt_a52352020026142406_65d80d.jpg

王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钟调控重要植物发育过程的网络解析以及生物钟周期精细调控的分子机制。重点围绕植物生物钟整合环境信号调控重要植物发育进程,以期为提高农作物品质与产量提供时间生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EMBO J, Cell Research,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生物钟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目前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生物节律分会委员,《植物学报》副主编,植物与环境领域F1000Prime Faculty member等。

来源:frontiersin 植物科学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Y2NDYyNQ==&mid=2247495857&idx=3&sn=58d4c6dc88b8b5b0a25c329430076712&chksm=e8bd82afdfca0bb97747d117f1dddd7824b0145e98c1a01a12b1b3e499a4f29f0051dbf3fb79#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水稻 抽穗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