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下一代抗生素——与诺奖大师对话”活动侧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0-18

20171018133005_daf813.jpg

  10月16日,上海科学会堂又迎来了一位诺奖得主——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化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托马斯•施泰茨。他受邀在由上海市科协主办、复旦大学药学院协办的“探秘下一代抗生素——与诺奖大师对话”活动中作报告。活动前,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会见了托马斯•施泰茨一行。活动由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王明伟主持。

20171018133005_dc7b04.jpg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致辞

  正研发全新化学结构抗生素

  因为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施泰茨与另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施泰茨在报告中播放了一段伴着轻快旋律的短片,试图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让现场观众了解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画面,并阐述了核糖体大亚基晶体结构测定和分析过程。

20171018133005_de514a.jpg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化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托马斯•施泰茨作报告

  核糖体在细胞中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使用X 射线结晶学的方法,施泰茨与合作者绘制出核糖体的分子结构图,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掌握了核糖体的分子结构后,可以精准地让新一代抗生素作用于某些基因位点,达到精准的抗菌效果。将这一研究应用于开发新药,可以直接帮助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据了解,通过设计新的靶向核糖体的抗生素研发,今年,项目代号为RXO1的新抗生素获美国食药监管局(FDA)批准上市,这是施泰茨团队基础研究成果催生的第一个产品。记者了解到,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生素也在研发过程中,该研究把两个基因位点连接起来,具有“1+1 >2”的抗菌效果。

  “我做研究的出发点是弄清核糖体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是一项基础研究,我没有想太多。”施泰茨将由此开发出新一代抗生素的应用成果说成是意外的收获。在回答观众关于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时,这位大咖坦率地回答:“你问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我的几位获奖同事会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人们经常问我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应该问‘你研究中最有趣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研究清楚的是什么问题’。我觉得,要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兴奋的事情,真正热情所向的事情。”

  滥用抗生素亟须综合治理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文章,呼吁全球积极应对耐药感染问题,并援引英国《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指出:到2050年,抗菌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文章称,在当前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的中国大陆,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每年将导致100万人早死,累计给中国大陆造成20万亿美元的损失。

  对于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施泰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对症下药。比如,有些人没有弄清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生素只会对细菌产生作用,而对杀灭病毒毫无疗效,久而久之却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他认为,要延长传统抗生素疗效的有效手段,就是不滥用抗生素。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明伟表示,改变滥用抗生素的现状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他说,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从而污染了河流水源,这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此外,从公众的层面,也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许多人一有头疼脑热的就吃消炎药,药不对症;而真正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时候又不遵医嘱,症状稍一减轻,还没有根治就随意停药,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综合手段来治理。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sast.gov.cn/view/36/2400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