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栏目|如何把握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用兵论?(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08

来源: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5.因机立胜


所谓因机立胜,是指要根据战争多变的客观实际,制定和运用主观指导原则,要按照不断变化的情况,适时地捕捉战机,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地变换战法。古代兵家之所以强调因机立胜,是因为他们首先看到战争本身是充满不确实性,盖然性、多变性的领域。所以孙子强调:“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岳飞也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自古至今,兵之变化,固非一道,随机应变,方能制胜。


       我国古代兵家对如何才能因机立胜,主要强调要做到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善择战机,因机制敌;二是活用奇正,避实击虚;三是出乎于法而不泥于法。这三个方面,是古人为达到因机立胜而遵循的一般原则。尤其是“出乎于法而不泥于法”这一条对我们学习古代兵法颇有借鉴意义。因为灵活用兵是建立在一定原则上的灵活,不是乱来,如果不遵循原则和法则,就会成为盲动;当然如果过于因循法则又会成为教条。所以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成果,一方面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6.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


用兵打仗不外乎进攻和防御两种基本类型。但历来在进攻和防御问题上,有的重视进攻,不重视防御;有的只讲防御而不重视进攻,总之,不能正确处理攻防关系,不懂得如何进行攻防转换。古代兵家非常重视进攻,如《尉缭子》中认为:“权先加人者,兵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意思是说——先运用谋略和权变措施于敌人,敌军没有办法和我们作战;先运用军事力量打击和震慑对手的,敌人没有办法抗衡。也就是认为先发制人进攻是兵家之上策。

      但是古代兵家也不轻视防御。如《草庐经略》中讲“既以守以待攻,复以战而乘敝”。(足球:防守反击战术)就是讲防守是进攻的辅助手段,最终要由防守转入进攻。

      古人在进攻防御问题的认识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基本上吻合。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1)攻与守是对立的统一。进攻与防守的职能是不一样的,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唐太宗讲:“攻守者,一而已矣”。李靖也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进攻是防守的转机,防守是准备进攻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最终都统一到夺取战争胜利这一条上来,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攻与守。古人不但认为进攻和防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而且二者的关系也是可以转化的;攻是守的转机,这是守向攻的转化;守是攻之策,这更是守向攻的转化。我古代有名的楚汉成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弱者之所以能战胜强者,都是先取守势,然后再创造战机,促进转化,最后以进攻解决战争问题。(2)当攻则攻,非以强弱为辞。孙子兵法中讲:“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般认为是兵力劣势时就采取防守,兵力优势时就采取进攻,这是战争指导的一般规律,这个原则是对的。但兵力多少也并不是确定攻守的唯一条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这部兵书中就指出:“臣按孙子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谓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之可胜,则攻之耳;非以强弱为辞也。后人不晓其义,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二役既殊,故不能一其法。”

       李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家只知道孙子讲的“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并没有完全懂得攻守的运用之妙。而孙子还强调“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思是讲没有战胜敌人的条件时,就采取防御手段,有了战胜敌人的条件时,就采取进攻手段。后人不知道孙子兵法的真实意思,应当进攻时却防守,应当防守时却进攻。这是把进攻和防御对立起来了,所以不能辩证运用进攻和防御的方法。

        李靖这个看法不是专讲力量的强弱,而是讲战胜的综合条件,这就显然高人一筹。如历史上有许多战争,并不囿于兵力多寡,而是从实际出发,决定攻防之策。如韩信以几万人攻败赵军20万人,刘秀仅以3000人攻败王莽40万人等等,都证明攻防非以兵力强弱为辞,而应以是否有胜利的可能和条件作为依据。

(3)破除单纯防守,做到守中有攻。我国古代兵家还认识到防守不是死守,专守,而是守中有攻,如孙子提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就是讲防守要稳定巩固,要有主动进攻的意识,抓住时机就要进攻敌人。《尉缭子》中提出了“以居攻出”的原则,也是强调守中有攻,守转向攻。《尉缭子.战威第四》中强调:“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阵欲坚,发欲毕,斗欲齐。”——意思是说:要由防御转入进攻,防御就要稳定,阵地就要坚固,发起进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战斗行动要协调一致。

      例如唐朝名将张巡守雍丘,以3000人苦战几年,就是采取坚守与出击相结合的战法,击败叛将令狐潮数万人的多次进攻,堪称积极防守,守中有攻的典范之一。


7.激人之心,励士之气


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因素,同时也取决于精神因素,《太白阴经》指出“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即所谓的治心治气。《淮南子》也提出“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也是讲在战争中要激发军心士气,充分发扬战斗意志,牺牲精神和胜利信心的作用。这同现在强调战争中发挥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道理。古代兵家治心治气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荣辱教育等来使士卒树立荣辱观,树立为国为民而战的精神信念。 二是气之所以激者,怒也。就是要善于激怒士卒,鼓舞士气,以“怒”来产生同仇敌忾的精神动力(例如解放战争中西北野战军搞的诉苦运动)。  三是以战励战,以赏励赏,以士励士。即指用功名、赏赐等来鼓励先进,提携后进(例如秦朝商鞅变法,将军队等级分为20级,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军衔制度了。立有战功者,逐渐升级,待遇差异很大,所以秦军作战,所向无敌)。四是谨养勿劳,并气积力。军队的士气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注意保养,使之常鼓不衰,达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免费订阅



C2

如何加入学会

注册学会会员:

个人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个人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在线进行支付宝缴纳会费。

单位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单位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缴纳会费。


长按下方学会二维码,关注学会微信






来源:c2_china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cwOTExMQ==&mid=2655595366&idx=5&sn=fe4ef107058d4a28ef156c9abbc8a5a3&chksm=8b9b89febcec00e814b866087a044c493fa0696121284a59a9ef1d121f249c7343faf7b31e2d#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战争 历史 军事历史 唐朝 突厥 李靖 军事思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