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历七次总体规划

石楠 2017-05-18

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人口规模持续攀升、公共服务背负沉重压力等“大城市病”显现。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适应新形势,破解困扰首都发展诸多难题,对已十余年未调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成了近几年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开始进行第一次(1950年—1957年)总体规划编制。而恰恰是这次规划,决定了北京后来的“单中心”发展模式。 此后,1958年、1973年北京又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3版)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编制与实施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要求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措施,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扩建企业、事业单位,有计划地疏散市区人口,着重发展卫星城镇,逐步把市区的一部分企业和单位迁移到卫星城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则提出重点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并提出要建设通州、亦庄等14个卫星城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其中,“宜居城市”概念为首次提出。 2014年北京正式启动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第七次编制总规。 之后,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总规编制通过各种方式共吸纳5200余条意见建议。 新版北京城市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时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