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思】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究竟孰优孰劣?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14

来源:上海科协


作者:赵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作为常态化防控落实“四早”措施的首要举措,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将参与到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工作中,新冠肺炎的诊断自然也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检测两大主力军分别为特异性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什么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目前是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也是判断受检者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的直接证据。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简单来说,该方法就是用含有新冠病毒特有基因信息的探针到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里寻找相应的序列。能够找到,代表检测阳性;没有找到,检测为阴性。


什么是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检测人血清、血浆和静脉全血样本中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是判断受检者有无感染新冠病毒的间接证据。抗体检测以其操作便捷、检测迅速被关注,通常作为核酸诊断的补充手段。新型肺炎发病3—5天后,血清特异性抗体逐渐产生。首先出现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体,约在5—7天产生;然后出现IgG抗体,约在10—15天产生。通常情况下,IgM抗体产生早,一经感染,快速产生,维持时间短,消失快,血液中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产生晚,维持时间长,消失慢,血液中检测阳性可作为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标。


优缺点大比拼 


  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但其局限性有二:一是采样不当、标本保存不当、采用不同类型的标本,以及使用不同厂家试剂都可能造成核酸检测结果“假阴性”而出现漏诊;二是检测耗时较长。


  抗体检测采样相对更便捷,样本更稳定。操作简单快捷,尤其是胶体金法,通俗一点说,一滴血15分钟,用肉眼就能够观察到判断的检测结果。但抗体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在新冠病毒感染早期,人体内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二是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不同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三是抗体检测可能会因为标本中存在干扰物质,如类风湿因子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这也是血清学方法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究竟孰优孰劣?上述讨论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与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相比,核酸检测能够检测到处于窗口期的患者,及早发现感染者。当核酸检测阴性时,将IgM和IgG抗体检测增加进去,可以弥补核酸检测容易造成漏诊的不足。一个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一个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建议两者联合检测,综合判读,提高病毒携带者的阳性检出率,减少社会传播的风险。


  检验报告如何解读  

  加强新冠病毒核酸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工作,既有利于巩固防控成果,维护群众健康,又有助于人员合理流动,推动全面复工复产复学,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检验科 
赵倩


来源:SHKX47 上海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xMTUxNA==&mid=2653020829&idx=2&sn=123bbec4b0e91edd9e47c86ee3884648&chksm=8409a528b37e2c3ec3140f6d1f5e72ee22013a337e8d96bc5d542d2c9d6b22894ee48504d7d6#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上海市科协 上海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