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天文学家捕捉到超新星爆发时的“第一束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2-23

图片20.png

▲SN 2016gkg出现在螺旋星系NGC 613的外围并变亮时的组图。

得益于一名阿根廷业余天文学家Víctor Buso在测试新相机时偶然拍到的照片(一系列旋涡星系NGC 613的短时间曝光照片。该星系位于玉夫座南部,距离地球约8000万光年。),科学家们首次观察到来自遥远星系的超新星“激波爆发”(从恒星爆炸的核心产生的超音速压力波击中恒星表面,并将恒星地表大气加热至极高温,并使其迅速发光变亮的现象)前后的一系列图像。此前,还没有人能捕捉到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第一束光”。这是因为宇宙中的恒星几乎总是随机爆炸,激波爆发产生的光稍纵即逝。这一最新发现将为处于大爆炸边缘的恒星的物理结构以及爆炸本身的特征提供重要的研究线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Alex Filippenko说:“专业天文学家们一直渴望观察到这样的天文现象。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式可以提供与恒星爆炸瞬间的直接观测结果相提并论的信息。”他利用Lick和Keck天文台的观测结果对此次天文事件(SN 2016gkg爆炸)进行了详细的跟踪研究。“Buso的观测结果非常好。”他补充道, “这是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合作的经典案例。”此次发现和相关后续观测结果发表在2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

图片.png

▲NGC 613的超新星2016gkg。

在Buso宣布他“幸运的”观测结果后不久,天文学家Melina Bersten和她的同事便了解到这一偶然发现,并意识到Buso偶然的拍摄结果是一次极为罕见的事件。她认为,Buso发现此次奇观的概率微乎其微。“这就像赢得了宇宙彩票。”Filippenko戏谑道。随后,Bersten立即与一个国际天文学家组织取得了联系,以协助他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对SN 2016gkg进行持续观测,从而揭示更多关于恒星爆炸的信息。在若干天文台的帮助下,Filippenko和他的同事观测到了一系列七色光谱。这一观测结果使得国际天文学家组织确认这次爆炸产生的是一种IIb型超新星,即由一颗失去了大部分氢包膜的巨大恒星爆炸所产生的超新星。Filippenko曾在1987年首次观测并识别了此类超新星。

结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国际天文学家小组估计,恒星的初始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20倍。在爆炸之前,恒星质量萎缩到太阳质量的5倍,其失去的质量极有可能形成了伴星。Filippenko团队还在恒星爆炸后的两个月内使用各种天文望远镜,持续监测了超新星的亮度变化。

科界原创

编译:雷鑫宇 审稿:阿淼  编辑:程建兰

来源:

https://phys.org/news/2018-02-amateur-astronomer-captures-rare-massive.html


恒星 天文学家 爆炸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