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中华脊梁之于敏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3-08

26deb0.jpg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8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19268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1988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21e8e5.jpg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科学家精神,中华脊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