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盘锦|盘锦垦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21

来源:盘锦市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垦”字,最早的记忆是延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陕北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那时最主要的任务,是垦荒种粮、纺线织布,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从而解决条件极为艰苦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吃穿问题。我没有切身经历,但可以感觉到,那种艰辛不亚于前线打仗。后来进一步了解“垦”字,是六十年代有部纪录片叫《军垦战歌》,描写人民解放军上世纪50年代初开赴新疆、屯垦戍边的感人事迹。这两次对“垦”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归结为两个词:“战天斗地”、“白手起家”,如果再精炼点儿,就俩字“拓荒”。

 

就像布满荆棘的丛林没有路一样,需要有“探路者”;而要让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变成肥沃良田,也需要“拓荒者”。

 

1970年3月的盘锦,既不是市,也不是专员公署,而是叫“盘锦垦区”,其实叫“垦区”始于1966年。可能基于统筹规划、集中开发、便于管理的考虑,国家将原先分属营口市、盘锦农垦局和盘山县的地理区划,进行多次整合,形成后来的盘锦垦区。当时少不更事,又一直生活在沈阳,加上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经验积累,都不具备对一个省域的自然、地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就更谈不上远离我们生活圈子、以农业为主的盘锦垦区了。

 

“垦区”这个名字,似乎只有在新疆、黑龙江地区听说过,而且还特指生产建设兵团的开垦任务,在辽宁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人口比例最大的省份,怎么会有一个“垦区”呢?在南方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三山六水一分田”是较为普遍现象,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地垄田边,但凡能种东西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丝毫浪费,即便那样也很难衣食无忧,所以,更多的人“走出去”另谋生路,没走出去的人也在“商品交易”上“另辟蹊径”,这也就形成了“北重工”、“南重商”的清晰地域分界。而当时的辽宁省,论人口不算很多,论面积不是很大,但历史形成的工业基础和老天赐予的资源禀赋,足以让“辽老大”的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了,论工业贡献,恐怕还没有第二个省份可以类比,难道还要打造一面农业的旗帜?

 

记得当时盘锦垦区下辖两县一区,即盘山县、台安县、大洼区,尽管我只经历了四个月“垦区”的名字,但毕竟有强烈的新鲜感。记得这几个月里,我经常写信给同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想炫耀一下“垦区”两个字。本以为“垦区”带有“半军事化”,其实,那就是典型的农村,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到处是盐碱地,不少地方吃“返销粮”。

 

事实上,盘锦这个名字也十分年轻。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这里建设了一个苇场,地处盘山县和锦县交界处,所以各取一字是为“盘锦”。所以,说起盘山,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盘山驿”;而说到盘锦,则只有我这个年龄;要说盘锦市,则与我女儿同岁。


                                          摘自--《那时没有红海滩》

 

 


来源:pjskxjsxh 盘锦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k4NA==&mid=2658493230&idx=3&sn=d5e3a76ef32f57e46b83263dfccf8ddc&chksm=8414fcc9b36375dfbdf9296a53f45cbcfb60558ea0e384c1fb1bed2a6d9b39caaa9301d4d65c&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盘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