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样鼓励我丨院士忆高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6-29


7a67e2.jpg

年轻时的周绪红

当时,湖南大学有一批子弟下乡在我们农场,为了使他们考出好成绩,湖南大学特别组织老师来辅导讲课。

记得有上千人一起在礼堂里听课,可以说是挤得水泄不通。讲台上一块小黑板,在台下听课的人连老师都看不清,就别说看黑板上的字了。好在讲课有扩音器,礼堂的高音喇叭里还能听到老师在讲什么。

我听过两次课后觉得效果不理想,就独自在家复习。

考试前,我最担心钢笔出问题,因为我只有一支旧的黑色永久钢笔。头一天我把钢笔全部拆了,洗得干干净净,保持出墨水畅通,这如同战士上战场前的一次武器保养。

湖南全省统一考试时间是1977年12月中旬,分2天举行,那时的冬天都特别冷。考场就设在农场的职工子弟学校。

考试那天,我很早起来,妈妈给我做了早餐,吃了就去考场了。下午回家后,妈妈还特意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记得读中学时只有考试打了满分才给我煮蛋吃,心里难免有点纳闷。

妈妈一边煮鸡蛋一边问我考试情况,也不知道母亲是想给我补身体还是希望我考高分,应该二者兼有之。母亲还突然不停地夸我从小就懂事,一直成绩好,应该能考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母亲用这种方式给了儿子鼓励,永生难忘。

记得语文的第一道题是把拼音写成文字——“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当时就觉得简单,信心倍增。但后来我才知道,多数考生认为这道题很难,无法解答,据说湖南考生只有10%左右的人答对了。

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向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写了自己是被“四人帮”耽误的一代,本来应该长知识的心田却长满了野草,感谢党给了这次机会,向党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倾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既要勇敢地站出来接受党和祖国的挑选,也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一种使命感。

与湖南大学结缘

考试完不久,成绩还未出来,学校就通知要填高考志愿。

我当时只知道湖南大学的名气大得不得了,有不少湖南大学的子弟下乡到我们农场,湖南大学又派人来组织过高考复习,因此对湖南大学的老师肃然起敬,所以心目中认为湖南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

不知道除了湖南大学还有什么更好的大学,也搞不清什么是专业,更不知道怎样选择学校和填写志愿。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想报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

当时,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陈在康的女儿陈滨下乡在农场,我们还一起参加了高考。

她父亲来农场时告诉我,湖南大学土木系专业很好,实力很强,全国著名。来农场招生的老师是湖南大学机械系的毛老师,他也说土木系是湖南大学最好的系,说我考得比较好,应该填湖南大学土木系。

于是我的高考志愿就选择了湖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其实当时并不真正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

大约是在1978年元月下旬,还没到春节,邮递员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里,我母亲接的录取通知书。

等我下班回家时,看见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轻声告诉我录取通知书来了,还说“我就知道儿子能考上”。

后来,我的同事、同学和老师陆续知道了这个喜讯,有老师说,如果我考不上,那我们农场就没有人考得上了。确实,我们班上也只有我一人考上了重点大学。

后来才知道,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报考年龄放宽至30岁,全国录取率是4.8%,这是多年中录取率最低的一次考试。

湖南省有63万余人报考,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31.2万余人,湖南录取率才3.8%,比全国平均录取率还低很多,可见当时考试题目虽然容易,录取却很难。

大约在3月初,我按时到校报到,离开家乡的那天,全家人都早早地起床了,一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我送上长途汽车。

我当时是用扁担挑着两件行李,一件是一个篾(竹子)箱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一件是被子,为了平衡,被子里还包着书。

从农场老家到长沙岳麓山下的学校,不到两百公里。长途汽车从早上6点多出发,下午6点多才到,汽车在途中要过两次轮渡。

到了长沙汽车西站,我就上了湖南大学迎接新生的大卡车,很快就到了坐落在岳麓山下的学校。

看到那一片宏伟的校园建筑群,一群群热情洋溢的老师同学,我心中一阵激动:湖南大学,我终于见到你了!报到后,我就参加了系里的迎新工作。

难忘的大学生活

1978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年份。

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揭开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大幕。党中央再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点燃了人们久违的学习科技知识,争相奋发向上的激情。

当时很流行叶剑英元帅的一首名为《攻关》的诗词:“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句话一直鼓励我,成为我大学时代的座右铭。

我把它写在几乎每一个本子、每一本书籍的扉页上,时时刻刻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28ba10.jpg

cb0a0c.jpg

周绪红的学士学位证书

我被湖南大学录取时,恰逢侄儿出生,父母为小孙子取名为“高峰”,承载着家人对我上学后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希望。

入校时,湖南大学工民建专业共招了四个班,我被分在土木系工民建专业二班,还指派我担任团支部书记,宿舍是8个人一间,条件不怎么好,但大家觉得挺满意,同学们相处融洽,彼此像兄弟一样,大家轮流值日,打开水、搞卫生。

上课或做实验不能按时吃饭,同学帮助打饭、打水也是常有的事。

一个学期后,学校从土木系各专业里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成立工民建五班,实际是适应当时学校发展需要而成立的师资班,我被选到了这个班并担任班长。

到了这个班,感觉大家更加勤奋,看电影都怕浪费时间,晚上熄灯后就开始聊天、辩论,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后来的研讨式学习,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也在夜谈中得以养成。

在湖南大学,我感觉老师都非常亲切和蔼,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老师们更是竭忠尽智,不遗余力。

在湖南大学,让我们肃然起敬的老师真是太多了。陈新义老师、谢炳炎老师都是我们年轻人的指路者;专业课的老师成文山、李家宝、刘光栋、刘健雄、施楚贤、王兰生、杨弗康、罗汉泉、罗国强、沈蒲生等,都是顶尖的专家和业务骨干;给我们上物理学、化学和英语等公共课的一批老师也都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我和同学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些恩师的教诲。

由于大家觉得上大学机会来之不易,都很珍惜时光,学习非常刻苦,学校也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学习上基本没有什么困难。

在学习上,同学们都互相攀比、互相激励、无形中也互相约束。我几乎很少看电影,周末也不怎么休息。

晚上寝室熄灯后,还经常打手电在被子里学习看书,或到路灯下看书,老师布置的作业全做,老师没有布置的也做,还要找参考书、习题集做,一个理论力学题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个别题甚至做到了一题八解。

作业本工工整整,每个图都用尺子画,做过的作业本摞起来一大叠。现在想起来,要是学生都是这样的话,老师无法有时间来批改这么多作业。

我每天早起上岳麓山读英文和锻炼,连英文单词在哪一页出现我都记得住,毕业三十五年后同学聚会时还谈起这事。

当时同学们都有一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与决心,只想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有一种向科学进军、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理想。

我们工民建五班的同学成绩都好,因为这个班就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再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由于班上同学相处都很好,至今仍然像亲兄弟亲姊妹一样,几十年同学情深,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也难以忘怀!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运营编辑:李琪

科学家精神 湖南大学 周绪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