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首席摄影师张蜀新:记录伟大天文事业点滴的光影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03

2d2a42.jpg

FAST首席摄影师张蜀新(受访者供图)

2016年7月3日,直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架设完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同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天文工程。对于大众来说,这些数字和专业术语是遥远的、难以想象的,而对于党员张蜀新来说,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历史的进程,每一个术语都是响亮的号角,奏起中国天文事业的新乐章。

  张蜀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同时也是FAST工程副总经理,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FAST首席摄影师。他的照片记录了FAST的点点滴滴,如今回头看,更觉光影流动。

2d2bda.jpg

FAST珍贵的原貌图(受访者供图)

  第一张:原貌

  翻开中国天眼的相册,从5年前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耀眼夺目,时光的缩影就这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30多年前,在贵州贞丰县土生土长的张蜀新,就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进了人生的新阶段,离开了哺育自己的故土。他一直以为自己不会再回到家乡,然而30多年后,FAST还是让他回来了。“虽然在外多年,但一回到贵州,很快就能适应。”常年于北京工作的张蜀新,在平塘呼吸着曾经最熟悉的清新空气,找回了家的气息。“建设期间,住在平塘的工棚里面,最长的时候连续待了十多天。”偏远、僻静、缺乏娱乐设施,很多人都觉得大山里的日子又艰苦又枯燥又难熬,但张蜀新却感到很满足,“虽然是工棚,但有空调有网络,条件很好。”多少年前,他也曾是山里的孩子,因此一草一木,星汉银河,他都懂得欣赏。“当时每天工作量很大,但休息的时候,看看没有受到污染的夜空中的银河,也觉得很快乐。”

  由于项目文件需要拍照配图,记录工程进度,于是张蜀新从一个原本只是为了拍自家小孩成长瞬间的新手,通过多年的摸索、看书、请教他人,渐渐成为了FAST的首席摄影师。“在摄影方面,获得大家的认可都是通过FAST的照片。”据张蜀新透露,他的电脑里已经存了几十个T的照片,全是FAST或关于FAST的照片,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拍摄FAST工程时,还特意去买了一只长焦镜头,在悠悠青山上,最终拍下了珍贵的原貌图,至今仍在网上广为流传。

2d5cd5.jpg

张蜀新拍下的当地村民(受访者供图)

  第二张:老太太

  作为科研人员,张蜀新的话并不多,但谈起摄影,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打趣地说,其实每一个天文人都有可能是一个摄影师,因为天文望远镜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长焦镜头,只是焦点不是地球,而是浩瀚宇宙。

  当时很多当地村民们看到这样一群陌生的科研人员,都非常尊重并保持距离,得知张蜀新竟是贵州老乡,就与他要天然地亲切一些,村里的几个小孩,都是张蜀新在这些年里看着长大的。直言直语是大多数天文科研人的特点,理科出身的张蜀新性格比较直率,原本并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他,却因“老乡见老乡”,使得他与当地人相处变得更容易了。

  “关键节点、关键人物、触动心灵的细节都是我的拍摄重点,不止是复原当时情景,更要唤起记忆。”另一张令张蜀新记忆深刻的照片来自于一位老太太。“当时,一名外国记者正在采访她,她穿着农村才有的那种老式斜口衣服,精神状态很好,笑容很慈祥,我立刻就拍下了。”张蜀新说,摄影师都有敏感的触觉,他更喜欢通过人物拍摄来传达故事。

2d618e.jpg

张蜀新镜头中的南仁东老师(受访者供图)

  第三张:南仁东老师

  张蜀新曾在云南天文台工作,后来又调到国家天文台,34年的天文工作,无疑让他成为了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使用的1米光学望远镜,已是很好的设备了。”他记得,当时正在建一个10米太阳射电望远镜,“大家都觉得10米很不可思议了,而如今,我们的天眼能够达到直径500米,可以说这是国家天文事业伟大的发展。”回忆令他十分感慨,身处其中,他深知科研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凝聚着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和奉献。“常人是想象不到这种艰难的”。

  FAST从概念提出到完工,整整花了22年。1993年,科学家们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被毁坏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这便是FAST的开端,从此,很多人开始为FAST奔波,天眼之父南仁东,就是其中典型。2014年11月,张蜀新想到应该记录下与FAST相关的人和事,于是连续三天跟拍南老师,通过手中的相机,留住了南老师为FAST忙碌的身影。

  现在几乎大家使用的南老师的照片,都是当时张蜀新拍下的。他庆幸地说,“如果当时没有拍下这些照片,现在一定会非常惋惜”。

2d6dad.jpg

银河下的FAST (受访者供图)

  第四张:银河

  2011年,FAST工程进入到建设阶段,张蜀新开始在工程办公室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与张蜀新之前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相差很大,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新的学科,“合同、质量、档案等等,管理要求很严格,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学习和挑战。”看书学、开会学、跟着前辈学,张蜀新在工作中也秉持“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他说,在科研单位更能显现出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张蜀新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其实没有为FAST贡献过多少,功劳都是那些为FAST奉献一生的前辈的。而事实上,项目管理在庞大的FAST工程之下,是一项平常却不可或缺的工作,张蜀新和他的团队,更像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真人版”FAST,于大山深处,静静守候,在平常而不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护卫着这宝贝一般的国之重器,他们同样是幕后英雄。

  拍摄照片的山路并不好走,常常是太阳还没上山,张蜀新就已经带着设备在山上守候着斗转星移了。“FAST是千面的,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拍到银河下的FAST,就常常要起得很早。”工程的伟大和震撼,令身在其中的他感慨良多,也就忘记了肩负沉重机器还要长途跋涉的辛苦,只顾着从镜头中去领略FAST的无穷魅力。

2d654c.jpg

张蜀新正在工地上指导徒弟(受访者供图)

  第五张:师徒

  张蜀新所在的项目管理部门,有个奇怪的规矩,凡是刚进来的新人,通通要被拉来学摄影,毋庸置疑,这个规矩也是张蜀新定下来的。

  “先上两个小时理论课,拆开单反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讲,然后就带他们上山去拍,在实践中进一步教学。”张蜀新笑着介绍他的粗放式教学,“我始终觉得要充分利用机器,所以从来也不会要求他们好好爱护机器。”由于经常背着相机上山下山,难免磕磕碰碰,他们部门里的相机都被用得很旧,但张蜀新并不在意,他认为拍出来好的照片比机器本身重要,如果因为相机被弄坏而苛责徒弟,他更担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工地上劳作的工人,也常常是张蜀新和徒弟们镜头中的主角。为了捕捉到工人上班的情景,他们会比工人还要早到拍摄地点,同样在工地上来回跑。FAST拥有500米口径,相当于30个足球场那么大,他们的足迹遍布工地,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即将在北京参会的张蜀新还有着双重的自豪感。“FAST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参与其中的机会不是每个科研人都能有的。另一方面,这也是贵州实施的第一项大科学工程,FAST就建在我的老家,更加令我感到骄傲”。他还说,“我希望拍更多的照片,将FAST的美继续呈现给大众,但更期待FAST能尽快为国家天文事业发展出力”。

原题:【十九大代表风采】FAST首席摄影师张蜀新:记录伟大天文事业点滴的光影

来源:多彩贵州网

运营编辑:李琪

射电望远镜 科学家精神 双百人物 张蜀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