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叔华院士: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05

她是国际上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战略科学家;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也是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她在科研一线奋斗六十余载,为我国科学事业及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她是叶叔华,是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第一届全国十大女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70年代早期,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攀登项目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叶叔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枯燥”之中寻觅科学真谛

“只有体会过什么是亡国奴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在国内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棒打不走,棒打不散;才会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叶叔华1927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于受生计和战乱所迫,叶叔华从小随家人辗转于广州、香港、韶关、连县等多地才念完了小学和初中。自小聪颖的叶叔华经历了颠沛的青少年和求学时光,却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复兴祖国的宏愿。

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叶叔华与其在大学求学期间相识相知的丈夫程极泰一同回到香港,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叶叔华夫妇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憧憬,报效祖国的渴望之情油然而生。1951年8月,他们毅然离开香港,来到上海。程极泰经人介绍前往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而当叶叔华满怀信心敲响徐家汇观象台的大门找工作时,却遭到了婉拒。这对初入社会的叶叔华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富有倔强个性的叶叔华没有气馁,她毅然向当时的老台长毛遂自荐,直言上书,写了一封很不寻常的信推荐自己。最终,她的诚意和坚持换来了成功。

初入徐家汇观象台,叶叔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观测恒星,然而这份工作却未如叶叔华想象中一样浪漫,每日重复性的观测让人感到异常地乏味。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工作的不断深入,叶叔华在枯燥的数字记录中逐渐理解了天文工作的意义。

1958年起,徐家汇观象台着手筹建我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深感精确的时间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叶叔华勇挑重担,带领课题组利用当时紫金山天文台和徐家汇观象台仅有的少数几架仪器进行观测试验。落后的技术和陈旧的设备给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最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测算和分析研究,叶叔华和同事们终于找到了适用的数学模型。

“你只要有一点点疏忽,数据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对着这样一份近乎呆板的工作,叶叔华和同事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观测台站的不断加入、观测仪器的不断增多,我国世界时综合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从事世界时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自1964年起,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便跃居到世界第二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并正式提供大地测量、国防军工和科学实践等应用部门使用,满足了全国多方面的需求,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畏勇气推动科技进展

上世纪70年代初,刚走出牛棚的叶叔华,就跑去了图书馆。在积满灰尘的书堆里翻阅国外天文学杂志,急于知道外国同行这几年到底在做什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和激光测距等空间技术就此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些空间新技术将测量精度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叶叔华真切地感受到:随着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再墨守成规,迟早要被世界所淘汰。

1973年,叶叔华大胆地提出要在我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该建议得到上海天文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成立了一室射电组。但当时要建立我国的VLBI系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对于新技术没有经验、高档的电子元器件和测量仪器欧美国家对我国禁运、天文界同行对于在我国是否发展VLBI有不同看法以及科研经费不足等等,叶叔华必须全力以赴去解决这些问题。她想到了“请进来、派出去”的策略,即走国际合作路线,不仅亲自前往国外向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同时也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华讲学,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VLBI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

1975年12月,一室射电组于提出“关于在我国开展长基线干涉工作的论证和有关建议”。随后不久,1979年,6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建设完成。25米射电望远镜也于1987年建成,次年即开始参与美国NASA、欧洲网及中日VLBI合作项目等国际联测,引起了国际上很大的关注度。

1986年1月,在叶叔华的带领下,上海天文台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新建乌鲁木齐VLBI站、改建昆明10米天线为VLBI站、升级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等。该建议经过天文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同意立项,确定为天文口“七五”期间重大项目,项目命名为“VLBI网二期工程”,并确立了工程总负责人为叶叔华。正是她不懈的努力和战略的眼光,让上海天文台和中国天文界,迅速赶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天文从经典观测转向空间观测的潮流。

与叶叔华共事过的人都说她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她自己却说:“机会就在你的眼前,怎么可以不抓住它!”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赵丰,曾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他回忆起叶叔华赴美参观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望远镜,“100米的望远镜,可以想象它有多高大,要爬起来也是很可怕的。”赵丰说,“当我在底下准备开爬,并且考虑自己能爬多高时,已经看到叶先生爬了一半,她毫不迟疑地就上去了。最后她爬到最高的地方,我只爬到一半。”

亚洲第一的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的建成,也是叶叔华抓住了机会。2008年1月,上海市领导接见本市参与嫦娥一号卫星任务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代表时,叶叔华提出了建设更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并被采纳,同年的11月正式成为一项“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设实施。这台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于2012年建成后,不仅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的测轨任务,更在国际VLBI网中发挥着主将作用。

热心科普承担社会责任

叶叔华潜心于天文事业研究的同时,也是一名热心社会科普事业的“志愿者”。她经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青少年学生指导科学实验活动、作科普报告、在广播和影视媒体上讲课,并参与编辑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学普及著作。她常说,科学工作者自身就是科普的最大得益者。自己从一张白纸到成为天文学领域的专家,也是受到大量天文科普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她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分管科普工作,曾主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她作为领队,参加中科院天文口组织的漠河日全食观测。上海天文台曾有一位年轻的天文工作者对她说,“叶先生,你知道吗,就是因为当年我有机会作为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和您一起去漠河,亲眼见证了日全食的整个过程,被天文的魅力深深感染,才从此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1996年至2001年,叶叔华兼任上海市第六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其间她已年逾七旬。但她仍然积极推动科协工作,在任职主席期间精心组织科技论坛,邀请政府领导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来作报告,传播知识。当然她也曾多次亲自上台讲解科学知识。叶叔华作的科普报告总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为了说明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时间,举例说:“记得孙悟空拜师学艺那天,师傅让他半夜来访吗?那时悟空既没有钟,也没有表,怎么计算时间?后来他就算呼吸、数脉搏,终于盼来了半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叶叔华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出任社会工作。在人大,或者在政协,叶叔华都以科学家的严谨深刻和女干部的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成为公认的具有相当影响力与权威感的领导者。

作为女性杰出人物,叶叔华对女性问题,其中包括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问题,自然格外关注。1995年9月,她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会议,应邀为会议组织的“议员日”活动发表演讲。她对世界妇女的现状和发展,怀有真诚的关切与思虑。她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女性冲破“玻璃天花板”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能不能冲破“玻璃天花板”,关键还在于个人。

1998年,经原理事长、著名女科学家周光宇教授推荐,叶叔华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任职期间,她在研究会理事和秘书处的支持下,先后成功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面向21世纪女性人才发展高级研修班”、“中国西部女性人才开发研讨会”,并代表女性人才开发研究会出席了在中国重庆举行的“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在她的带领下,女性人才研究会空前活跃、蓬勃发展,努力为女性人才开拓了发展空间。

“在科学领域,女性与男性的机会是均等的,且女性有着精细、敬业的先天优势,只要你锲而不舍地去做,总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1.jpg

①1949年6月,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颁给叶叔华的临时毕业证书上的毕业照。

2.jpg

②1951年1月叶叔华在香港。

3.jpg

③2000年11月,时任上海市科协主席的叶叔华联合广大科学家精心组织了以“世纪之交的思考”为主题的上海市科技论坛。

4.jpg

④1994年11月,叶叔华参加乌鲁木齐天文站25米射电望远镜揭幕仪式并讲话。

5.jpg

⑤1964年,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进行观测记录,地点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6.jpg

⑥1990年,叶叔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考察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ery Large Array,VLA)。

来源:整理自《叶叔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

天文台 射电望远镜 叶叔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