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知难而为,一代巾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18

于吉红,1967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

求学之路 天道酬勤

1985年,于吉红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就读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如人院士。

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前往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1.jpeg

于吉红“不忘初心,科技报国”。

一路走来,她是人们眼中的女神:她用智慧与坚韧踏上学术征程,她用挚爱与感恩谱写生活的赞歌。融知性优雅、勤奋钻研于一身,集教书育人、科技创新之大成。

于吉红多年来潜心钻研,只争朝夕。致力于“功能无机多孔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 这一无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与挑战性难题的研究,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汗水和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还有实验失败后依旧坚守的执着。

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于吉红教授顺利当选,成为学校首位“60后”的女院士。然而,当全校师生为她成功当选院士欢呼雀跃时,谦虚的她却平静的说道:

 “院士只是一种称号,对我来说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新的起点。我会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为科学而努力奋斗。”

开拓创新 科研大成

她带领研究团队针对已有方法难以实现功能导向特定孔道结构设计以及定向合成的难题。

提出了限定禁区设计特定孔道结构分子筛的新理论方法;开发了基于“晶体基因”高通量预测与筛选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的计算机方法;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

提出了基于模板导向、杂原子取代以及数据挖掘为指导的定向合成的新途径,成功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 

2.jpeg

于吉红教授做客南强讲座

于吉红及其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沸石分子筛材料的晶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而且为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沸石分子筛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提出了“量子点于分子筛中”的新颖合成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类全新的TADF材料。

无私奉献 功勋卓著

2007年她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年获得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同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她主持的“特定结构的无机多孔晶体的设计与合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家二等奖。2015年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3.jpeg

于吉红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2016年她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鉴于她在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学领域作出的重要创新性贡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向她授予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然而,获得了这么多荣誉的她却说:“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是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履职尽责 润物无声

执教以来,于吉红共培养博士40余人,其中已有20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于吉红老师一直秉承“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一教育原则,注重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引导式教育。

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把科学精神熏陶、专业技术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递知识火种的同时,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血脉。

4.jpg

于吉红院士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于吉红言传身教,以其乐观豁达和细致体贴带给学生母亲和朋友般的关怀。面对学生进入瓶颈期而垂头丧气时,她会耐心地开导和鼓励,使学生重新得到前行的动力,重拾面对挑战的信心。

入选2014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目前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姜久兴教授对于恩师有着一份由衷的感恩情怀:

“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我,在我为难的时候,于老师总是全力以赴的帮助我。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热泪盈眶。”

5.jpeg

于吉红在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致辞 

在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于吉红代表学校全体教师致辞。

她用“不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同学们修身立德、嘉言懿行,将吉大精神薪火相传,无论经受成功还是失败,都始终保持严谨的学风、探索的勇气、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的精神。

于吉红院士常说:“千磨万仞,水滴石穿。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辛苦,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对她而言,“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看似朴实无华,却已成为她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并将继续激励她在科学道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而对我们而言,因为于吉红院士的不懈坚守,执著奋进,她早已成为了我们向之看齐的榜样,引领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即使“长风破浪会有时”,也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源:搜狐号

于吉红 无机合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