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闵乃本星”依然闪耀天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20

f186d8.jpg

闵乃本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闵乃本,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16日17时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

“一个人一辈子,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闵乃本院士的弟子,南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陆延青教授、吴迪教授都记得,老师的这句谆谆教诲。“他教会了晚辈,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眼界和担当。”

坐冷板凳,一生实践知识分子的担当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毕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闵乃本院士曾经多次这样表明自己的心迹。

上世纪50年代末,闵乃本在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冯端教授的带领下,闯入了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研究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起,闵乃本开始对晶体生长进行研究。1982年,他的41万字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1983年,闵乃本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成功解答了“晶体表面粗糙化”这一难题,被国际晶体生长学界誉为“近10年来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获得美国“大力神”奖。美国晶体生长协会副主席罗森伯格教授主动提出要与他签订10年工作合同,他没有心动,而是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1990年,闵乃本和朱永元提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在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里面可以出现多种波长,即多种颜色的激光。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物理评论B》上发表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下定决心要制备出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

闵乃本常对学生们说,“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如果不再花一点时间将它演示出来,就不能吸引工业界或应用界的关注。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历史责任。”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当时,课题组的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实验验证很困难。可是,闵乃本并没有退却,仍然决心制备准周期超晶格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终于,研究组于1996年制备出了同时能出两种颜色激光的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这项工作发表在了世界级学术刊物《科学》上,还引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批科学家纷纷介入,使这一冷门领域逐渐走向热门,而此前,闵乃本带着研究组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组清晰的数据佐证了这段历史: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至1990年这十年艰苦积累时期,国际上相关论文总数约有20余篇,闵乃本研究组就贡献了9篇。

和而不同,是名师也是“明”师

在闵乃本院士的弟子,南大现工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吴迪教授眼里,闵院士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1996年,吴迪从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跟随闵乃本读研。“老师是一个和蔼的长者,说话的语速不快,稍微有一点点南通老家的口音。遇到怎么都想不通的科研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立马能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出国热。对于自己的学生,闵乃本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走出去,他提倡学生留下来工作两三年,到国外有名的研究组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在他的研究组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欧美等国待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国内继续坐冷板凳。

南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陆延青教授,就是闵乃本院士人才团队的弟子之一。他告诉记者,闵老师对自己的科研工作相当鼓励。他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后进入美国高技术公司从事实际的研究开发工作,“即使在国外的那段时间,我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南大,而是一直通过电邮与闵先生研究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的那一段阅历,已经成为我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积累。”

f16f80.jpg

闵乃本院士工作中

“和而不同,是闵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江特聘教授王牧难忘师恩,因为他的成功与闵院士开明的学术态度以及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最初,在闵乃本的指导下,王牧的工作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课题,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了国际上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如果深入从事这方面研究,就要放弃导师为他指引的方向,闵乃本院士并没有以学术权威的架势,左右王牧的研究方向,相反地,他还主动为王牧进入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进行指导,并鼓励王牧赶紧设计新的实验装置,这让王牧感激万分。正是闵乃本院士的这个开明之举,让王牧在这条新的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并先后在《自然》、《物理通讯快报》这样重量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

“成果是大家的,我不过年长点”

2006年,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等5位教授。至此,这个时常空缺的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奖项,终因这项原始创新性成果而众望所归。2013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为“闵乃本星”。

荣誉等身,闵乃本院士却吐露心声,情真意切:“这一项目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一直做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功劳不能归在我一个人头上,我不过年长一点,是老师。”

f2f13d.jpg

闵乃本院士工作中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祝世宁教授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每当发表研究论文时,闵先生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的后面,用闵乃本的话说:“你们做出来的工作首先是你们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首先是我的工作。你们应该排在我前面。”

为了让团队成员安心科研,闵乃本想方设法给他们争取“金钱”,上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闵乃本在从北京开往南京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位企业家,素昧平生的两个人聊得很投机,受闵乃本的感染,企业家为课题组无偿提供了一笔资助。闵乃本用这笔资助设立了克力奖研金,每位获得者每个月可获得1000元的补贴,这在当时比闵乃本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而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一个6平方米的小书房和一个小学生用的小书桌,他的41万字的专著,就是趴在小书桌上完成的。1991年,他当选为院士后,南大特别批了给他一套条件比较好的住房,但是他考虑到当时南大房子非常紧张,就毅然放弃了。闵乃本曾说过,“现在,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知识分子待遇改善了、有钱了,我却担心他们因为有了钱而浪费自己宝贵的科研时间。近年来,我常对他们说,你的存款有个临界值。少于这个临界值,每个钱都有物质意义,因为你可用来安排和改善你一家的生活,或是应付特殊的需要;超过这个临界值,你多赚的钱只能变成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就失去了物质意义,还会浪费你宝贵的科研时间。”

如今闵乃本院士所带的团队也是硕果累累。祝世宁2007年成为当时南大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团队中的“60后”、“70后”也已挑起了大梁,成为博导、教授,还有人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计划负责人、“863”计划课题负责人,有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闵乃本院士去世后,南大将在悼念灵堂设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唐仲英楼二楼,记者也从闵乃本院士治丧委员会获悉,闵先生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西天寺殡仪馆举行。

来源:新华报业网

南京大学 闵乃本 介电体超晶格 祝世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