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成为“最强大脑”关键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侧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12

  3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近20位中国两院院士,近日,“最强大脑”们汇聚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激辩世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然而,记者观察发现,“好奇心”成为这些“最强大脑”们口中的关键词之一,很多科学家都提到了好奇心。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做科研起初往往并不是为了成果商业化或者发论文,而是纯粹对一个领域或者问题感兴趣。在他们看来,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通过原创科学发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诺奖大都起源于好奇心

  75岁的厄温·内尔是1991年诺内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谈起他的学术成就,他强调最多的一点就是“我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

  1780年,一位意大利科学家解剖青蛙时,无意中金属器械碰到青蛙的大腿,青蛙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电”。物理学出身的内尔后来无意中接触到这一领域,他惊呼:生物电真的太神奇了!于是他把研究领域转向神经科学,首次在青蛙肌细胞上用双电极钳制膜电位的同时,发展了当今离子通道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之一——膜片钳技术。他创造性地将物理学技术引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好奇心驱动,完成了一次学术跨界。

  同样研究出于好奇心的还有2006年获得沃尔夫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她上世纪80年代开创了对细胞的“蛋白质工厂”之谜的研究。“这40年来的核糖体研究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每一刻、每一项研究都让我入迷”,约纳特兴奋地说,核糖体有个蛋糕的形状,“非常甜美”。

  对于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罗纳德·韦尔来说,科学发现最大的乐趣在于满足了好奇心。“没有什么比在显微镜下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现象更令人兴奋的了。”韦尔说,他的科研经历起源于高中时期的一项科学项目,直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课题名称“生物体如何记录时间”。为了研究植物的生物钟,他的实验几乎都是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完成的。虽然最后得分不高,但他依然觉得很享受。“我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这些是课本无法给我的。”从这点来说,韦尔觉得,无论是诺奖得主还是中小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并无二致。“这也是驱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面对失败是重要技能

  好奇心人人平等,也固然重要。但韦尔表示,区分诺奖得主与普通人的,是是否拥有满足好奇心的能力。

  “学生最应该掌握的技能?” 韦尔认为,对于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失败是一项重要技能。

  考试考得好,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好科学研究。“当你进入科研领域,会发现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韦尔说,他见过很多在考分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这些人一开始接触科学问题就会意识到,这和过去所受的训练大不一样。“然后,他们失败时就会特别受挫。不过其实很多经验都是从失败中来的,你需要学会不屈不挠,在失败的时候坚持不懈。”他说。

  “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但不是班里的尖子生,我鼓励你坚持下去,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在科学领域,你的激情和从失败中学习的技巧,要比分数更珍贵。”

  同样鼓励学会面对失败的还有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他观察发现,在亚洲文化中,人们是害怕失败的,有些人失败了,会觉得很羞耻。“但是我觉得失败没有问题,可以重新再开始。”谢赫特曼说,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开始摔倒了就再起来,从一开始只能走一步,然后可以走五步,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跑起来。所以,失败没有必要感到羞耻。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sast.gov.cn/view/36/2482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