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大脑无法克隆人生体验——访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莫索尔夫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12

  不只是信鸽和洄游的鱼,其实人也有复杂的定位和分辨方向的能力。但是动物的大脑里又没有GPS接收装置,它们是如何判别方向和位置的呢?

  在近期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上,记者专访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揭开人类自带的“大脑内置定位系统”的神秘面纱。

  大脑如何感知情绪是未来研究方向

  莫索尔夫妇于2005年发现了大脑定位机制的一项关键神经细胞,他们称之“网格细胞”。这种细胞能够产生一种坐标系统,就像自带了GPS导航系统,从而帮助大脑精确定位和搜寻路径。

  有些人觉得自己“路盲”,那是不是他们的大脑的“网格细胞”出了问题?听到这样古怪问题,布莱特笑着回答说:“方向感不好,很大程度上是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不好导致的,并不意味着大脑某些功能的缺失。”布莱特说,他们研究还发现,感情对人的记忆有促进作用,对于神经网络如何感知情绪,他们十分好奇,并会以此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莫索尔介绍说,他们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对人类更深入地认识阿尔茨海默病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导航记忆的受损情况,我们发现,这些患者的脑细胞在发病很久之前就会出现病变。”莫索尔说,这些发现让早期干预治疗老年痴呆症成为可能。


  伦理问题需要重视

  莫索尔夫妇认为,脑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些伦理问题。

  在采集人类的全部基因之后,计算机能否完全重现大脑的复杂机制,复制一个完全相同的“镜面人”?布莱特坦言,“我今年55岁,这么多年的记忆和人生体验都放到机器人身上,这不可能!”布莱特认为,生物体的功能性细胞可以复制,但要想传递、复制人的丰富经验和体验,太难了。

  而在实验器皿中人工培养大脑组织时,一个未解之谜是,此时的大脑组织会不会产生独立的系统?“这个问题目前是有争议的。”布莱特说,我们人工培养大脑组织时是不希望激活它的认知功能的,因为你不知道这段时间里不断增生多出来的部分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就像探索新大陆时,无意间却带来了蚊虫和瘟疫,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布莱特形象地解释道,“背后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现在科学发展很快速,但实际上在脑科学方面我们只是略知皮毛,导航只是脑科学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还站在起点上。”莫索尔夫妇谦虚地说。近年来日本、欧美和中国都先后启动了脑科学研究计划,他们觉得,蒲慕明院士领导的上海团队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并希望未来可以在脑科学研究方面展开合作。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sast.gov.cn/view/36/2482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脑科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