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守住“红线”,规避第三方论文服务陷阱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8-11

来源:鲁烟科普

在学术论文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撤稿已经不是新鲜事。


其中,因第三方机构服务“过度”而被撤稿的案例就不胜枚举。


“近年发生的一些学术不端事件及行为,多与科技工作者不当借助有学术欺诈行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有关。”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指出。
科研出版第三方服务在国际学术界长期存在。


然而,由于服务范围“红线”模糊,往往存在灰色地带。


那么,第三方服务的“度”在哪里?如何不因过度服务而越界?近日,中英相关机构联合发布《学术出版第三方服务的边界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为此划界,以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两大明显学术不端

初次看到《蓝皮书》,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刘利有些惊讶:第三方服务的边界本应是约定俗成的,怎么还需要专门界定呢?


这份《蓝皮书》由科技部直属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与英国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7月30日联合发布,剑指学术出版第三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不合理的服务划界。


事实上,这些年来的科研论文第三方服务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系列黑操作和不光彩的撤稿事件。


《蓝皮书》指出:“最突出的两种做法是操纵同行评审和代写代发。”


这两类操作在我国已导致多次大规模撤稿。


例如,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的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107篇中国医学论文,原因是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同行评审。


尽管第三方“过度服务”并非中国科学界所独有,但因此造成的撤稿事件已对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不止于此,杨卫还痛心地指出:“一些科技工作者在其学术生涯刚刚启程之刻,就倒在不当使用第三方服务的陷阱中。”


模糊地带划清界限

就业、经费申请、晋升……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当把这些科研路上的关卡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时,很多倍感压力的科研人员会向第三方机构寻求服务,使发表过程更加便捷。


虽然很多人不会有意去“蹚浑水”,然而由于第三方服务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往往存在灰色地带,一些经验不足的“青稞”们很容易入坑。


例如,当你完成研究、着手写论文向期刊投稿时,第三方机构让你用最习惯的语言来撰写稿件,由它将其翻译成英语。


再比如,第三方机构称聘请所在领域最资深、最知名的科学家编辑你的稿件。


这些“服务”可以信任吗?


事实上,前者是普遍可接受的;而后者却并不可信,因为资深和知名的科学家不太可能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工作。


从数据收集、稿件准备,到研究结果的发表和传播,《蓝皮书》覆盖了整个研究过程中第三方服务机构可能提供的各种服务。


它还特别关注了涉及人类受试者、组织或数据临床研究的医学出版第三方服务,并提供了相关实践标准和规范。


对于《蓝皮书》的发布,杨卫表示,这为科研人员“识别什么是可以利用的服务勾勒出一条界线,有助于他们正确把握判断的原则,审慎负责地使用第三方服务,而非一味依赖于第三方服务”。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第三方服务机构“越界”牟利,究其根源,还是因为科研评价体系中对论文的“追捧”。


不过,现在我国的评价体系正在改变,反“四唯”行动开始从顶层设计走向政策落实。


“相信在我国不断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等改革过程中,维护《蓝皮书》中的边界会成为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自觉习惯。”刘利对此很有信心。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分享信息,让您了解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立即处理。


来源:luyankepu 鲁烟科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g0MDMyNQ==&mid=2247500911&idx=1&sn=f43ab5feae0c77e662d3b6f0d64e47fc&chksm=f90e9ac5ce7913d3fb63171e8a3887d94a59f495d12733167fbc64e67e59316d9845091a288f#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研 学术 蓝皮书 服务 机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