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精选论文】关于“网络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25

网络扶贫精选论文】专栏由中国通信学会开设,用于发布2018“推进网络扶贫优秀论文”征集活动所收集到的精选论文,每周不定期发布,欢迎您关注和订阅!

 

关于“网络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何少波

 

“网络扶贫”的要义是“扶贫”,而不是“网络”。换一句话,也就是说,“网络扶贫”的工作重点在于“扶贫”而不在于“网络”,至于究竟是不是通过“网络”来扶贫并不重要,“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作为通信企业,作为通信企业的一名管理者或者决策者,在具体实施“网络扶贫”的工作中,思维一定不要局限和拘泥在这个“网络”二字,反复拷问自己:“这是不是‘网络’扶贫?”因为这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只要我们是通信人,只要我们的企业隶属于信息通信这个产业,我们的一切工作,当然也包括“扶贫”工作,都可以冠以“网络扶贫”的名号,都可以叫作“网络”扶贫。因为所谓的“网络”,就正是我们的专业属性,就正是我们的特征和特长,我们不“网络”,谁“网络”呀?显然这里的“网络”,只是一个宽泛的广义的大概念,而不是一个狭窄的具体的小概念。注意,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扶贫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否则,如果我们的思维和眼光一味地想在和盯在“网络”上,这无异于作茧自缚,自己捆绑了自己的手脚。

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信心满满地、坦荡荡地向社会和公众宣示:我们的“网络扶贫”工作,完全有理由可以跨专业、跨行业来进行,也完全可以跨专业、跨行业来进行。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网络”这个概念小起来。具体说,就是做我们企业自己的本分、专业以内的事情来。那么这种所谓的企业本分、企业专业以内的事情,是些什么东西呢?答: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前提下的信息通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的开发应用,也即所谓的“互联网+”;二是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具备情况下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显然,这两者都要通信企业的投资——而后者,又显然比前者的投资大,进展慢,社会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回报周期长。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和矛盾是,恰恰是后者,是如今我们“网络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因此也就使我们更加明白了:所谓的“网络扶贫”,若一味地强调“网络”,一味地重申“网络”,一味地局限和拘泥于“网络”,对我们的企业而言,代价将是多么地巨大,负担将是多么地沉重。

但是对于那些贫穷地区,也就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达不到工信部规定要求的贫穷地区,怎么办?只有迎难而上,奋勇前进。因为扶贫工作本来就是我们信息通信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的效益从社会中来,企业应该拿出一部分效益来回报社会,这天经地义。但是,在现阶段,扶贫工作作为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社会各行各业行业都在扎实推进,并且时至如今已经普遍取得重大收获和成果之际,扶贫工作对于我们信息通信企业而言显然更是一种必须完成,且必须高质量完成的政治责任。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信息通信企业的扶贫任务,这是我们信息通信企业的一种政治担当,责无旁贷。

“一条腿”能走路的,那就不妨“一条腿”走自己的路;如果“一条腿”走不了路的,或者走起路来有困难的,那么就得要“两条腿”走路了。什么叫“两条腿”走路?就是“网络扶贫”成本,可以一部分企业自己分担,另一部分可以由社会,或者由政府分担。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是因为,扶贫工作不单单是我们企业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扶贫这项工作面前,集体的力量,显然要远远大于一家企业的力量。

和社会合作,利用社会的力量;或者在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政府的政策倾斜,或者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事情,能成功,有前例吗?我们说能成功,有前例。回忆一下,四十年前,上世纪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不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筹集起来的吗?我们日益扩大并逐渐完善的通信网络,不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建设起来的吗?

但是,不论是怎样的“两条腿”走路,信息通信企业都要积极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四面出击”,找“合作对象”,也即发挥“他”和“我”两方面的积极性。

可以和社会上的所谓的“强人”“强企”,特别是新兴的企业、产业进行合作。他们要名的,可以给予他们适度的、甚至是偏大的一些名;他们要利的,可以给予他们适度的、甚至是偏重的一些利。只要能有效地推进我们的扶贫工作,保证完成我们的扶贫工作任务,试想一下:我们损失一些所谓的名,我们让出一点暂时的所谓的利,有什么不可以呢?“名者,公器也。”只要我们有过付出,我们的名就不会磨灭,就不会永远损失;只要我们着眼于我们扶贫工作的战略大局,着眼于我们企业的长远的利益,我们何必对那些暂时的、眼前的、微小的利益耿耿于怀呢?“舍得”“舍得”,我们不“舍”那些小的,我们就永远不会获得那些“大”的。

完全可以把“网络扶贫”工作纳入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或者是重点工作,或者是列入到政府所要办的几件年度“实事”和“好事”中去。“政府搭台,我们唱戏”,是一种模式;“一同搭台,一同唱戏”也是一种模式。模式可以千变万化,要义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政府也是一种资源。但凡是资源,都可以借来,或者是拿来使用。

自然这个“两条腿走路”中的“两条腿”,自然也包括我们“网络扶贫”的“包扶对象”,也即贫困农村本身的这条“腿”。它们也有资源可以利用。

比如说资金。也许他们的资金不会太多,但是,再不多的资金也是资金,也可以缓解我们信息通信网络基础建设的资金压力。那么怎么进行筹集?答曰:制定政策。例如,就可以免费或者优惠使用我们某些的通信网络业务若干年或者若干月。再比如说人脉。当地的人脉关系,与当地相联系的周遭的人脉关系,往往是我们信息通信企业的弱项。我们完全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疏通相关关系,开拓相关渠道,排除相关的阻障,加快我们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进度。再比如说人力。对于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甚至完全是出力气的工程项目,可以完全或者部分交付他们去实施(当然要有领导和指导)。这样,也可以为我们通信企业节约或者减少一部分的费用。

总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网络扶贫”对象这条“腿”。他们也有欲望,有热情,有人脉,有能量。

“网络扶贫”,也即在没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前提下的信息信息通信网络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前提下的信息通信网络资源的应用也即“互联网+”,细想起来,这二者还不能等同,尤其是在没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前提下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的建设:网络建设不是目的,网络运用才是目的;网络运用不是目的,利用网络使那些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致富才是目的。因此,即使我们完成了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我们也不能说是彻底完成了“网络扶贫”的任务,因为这只是为那些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创造出了一些必要的条件,而事实上他们还没有脱贫,还没有“达标”。也因此,即使是我们完成了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还必须有后续的强劲的跟进——也就是“互联网+”的跟进,这是我们在“网络扶贫”工作中所万万不能疏忽、马虎和忘记的。

“网络扶贫”的宣传也不容忽视。本来,做事有高调的,有低调的,高调和低调只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个性,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经验也值得借鉴。当然这里的“哭”,不是真的“哭”,而是“叫”,也即所谓的“宣传”。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宣传”呢?宣传对内可以调动我们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对外可以展示我们企业的形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各级地方政府,让社会各界、有识人士、公众,了解我们扶贫的动态和进展,业绩和成就,还有可能因此而引进新的资源,创造新的条件,为我们的扶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优势。要知道,这是个“正反馈”,是个“滚动效应”,它所激发的“正能量”是不可低估的。何况,宣传本身,也是一种政治。


“版权归中国通信学会所有,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翻译和转载部分或全部内容。


来源:china_cic 中国通信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NTA3ODUxMA==&mid=2247484609&idx=7&sn=e88cf9e52451a73f9c5ecbe93d6241d3&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网络扶贫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