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为动物营养打开一片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1-23

20190123080332_497f05.jpg

杨胜(左)与友人在单胃动物营养实验室合影。

“当今没有强大的国力是难以与各方面周旋较量的。因此我们要充满信心,一定要把中国搞好搞强盛。”落款时间为1994年12月18日。

每每抚过一张张已褪色的新春贺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锡林都不禁感到一丝惆怅。那是恩师、中国动物营养学家、教育家杨胜生前亲手书写、投递寄出的一份份问候与鼓励。在卡片有限的空间里留下的随笔,流露出他对工作的热忱及对国家发展的关心。

这样的新春贺卡,从前杨胜的弟子人人都能收到。久而久之,成为他们心中年复一年的期待,以及难以企及的“奢望”。

2019年恰逢猪年,1月1日是这位终生与猪、鸡等动物为伍的老先生的百年诞辰。在中国农业大学杨胜的铜像前,摆放着桃花、杏花,寓意桃李满天下。

从“富家公子”到“养猪倌”

如果命运的罗盘没有发生偏转,杨胜也许会是一名江南商人。

1919年1月1日,杨胜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大墙门镇(现为无锡市新区硕放镇)的一个商业世家。新年喜降麟儿,全家人喜不自胜。

此时正值风雨飘摇前的短暂宁静。4个月后,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的五四精神,成为历史上永不磨灭的回响。

大墙门镇向北约7华里的梅村镇,是华夏泰伯圣地。3000多年前,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让王位于季历及昌(周文王),以遂父愿。泰伯偕弟从陕西远赴江南,建立勾吴国,开创了吴地文化的先河。

成长中的杨胜无意中追随了先贤,没有继承祖业,而是走上了科学报国之路。在中央大学毕业后,他辗转来到北京农业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的教学与研究。

在一辆颠簸的汽车里,杨胜和同出差的教师吃住都在种猪车厢,一路负责看管大、小种猪的日常饲养,饮水、喂料和清扫粪尿。“我们因口渴难耐,还‘偷吃’过给种猪吃的大白菜心。很甜、很好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从此,他扎根艰苦的实验环境,放弃优渥的“富家公子”生活,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中国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的第一代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杨胜带领的动物饲养营养团队在国内猪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研究方面处于前列。

1995年,杨胜率先提出要重视“动物生产带来排泄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采用营养、生物技术控制畜禽粪尿污染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

他是制定我国第一个“猪饲养标准”的主要专家之一,由他完成的“猪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系列课题,为该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大参考依据。

他主编的《饲料分析》成为我国饲料分析领域的第一本专业著作,对促进和提高我国动物营养学教学、科研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乔玉峰曾盛赞道:“中国仅用20年由饲料小国发展成为饲料大国,靠的就是教育和科技,就是杨先生等一批学者。”

20190123080332_4e085d.jpg

一个有名的教授,如果没有十个有名的学生是难以成为有名的(教授)。

儒雅之师争实验室

熟悉杨胜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儒雅之师,谦和有礼、不温不火。

每次开会发言,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感谢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可就是这样一位儒雅之师,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却是丝毫不让步。

“先生常说,中国学生缺乏实验锻炼,要求我们多参加实验工作,尤其要掌握动物代谢试验。”杨胜弟子、上海双元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可德说。

杨胜常坐一辆三轮车,往返于学校和三拨子猪场,指导学生的实验工作。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学校东北角原来饲养组的动物消化代谢室。

“文革”期间,这片场地被邻近的生产队占为己有。杨胜请学校出面,多次与生产队协商归还,对方就是拒绝。他亲自出面交涉,却被人气势汹汹地逼出门外。

后来几经波折,生产队终于归还了场地。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们尚未进入,学校的家禽饲养员已捷足先登,在代谢室的大部分房子连同室外大片场地上养起了肥肝鹅。杨胜果断命倪可德和几名学生打起铺盖住进代谢室,这才保留了“一席之地”。

当年的农大代谢室像个小动物园,猪、鸡、牛、兔都有,由各教研室分管。建筑是平房,冬天没有暖气,早晨起来洗脸,要先用开水浇化冻住的水龙头,才能接水漱口。坐在教室里上课,不时可以听到鸡打鸣、猪打架、牛打嗝的声音。

有一天清早打扫猪圈时,仔猪一口咬住了杨胜弟子、现为湖南伟业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佘伟明的白大褂不放,他不耐烦地挥动扫把驱赶,杨胜见状厉声喝止:“搞我们这行的不愿意跟猪、鸡接触不行!要仔细观察采食情况、健康状况,包括粪便!”

猪的待遇比人好,代谢室也被大家戏称为“猪公馆”。

如今的代谢室今非昔比,在杨胜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的领导下,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林立,已然变成了先进的动物实验基地。但走过那段岁月的人,都难以忘记这座在杨胜具体领导下建成的、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猪消化代谢室。

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先驱

80岁诞辰是杨胜和众弟子最难忘的一次聚会。在烛光摇曳中,杨胜一口气吹灭8支粉色的小蜡烛,亲手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刀、切开蛋糕。来者不仅有他的众弟子,还有多家受惠的代表企业。

湖南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献上了一封满怀感激的《祝寿词》:“从一簇乡间小小的科技星火,发展到今天蔚为壮观的燎原景象,都凝结了您的心血、您的关爱,这是正虹人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杨胜的帮助下,这家公司成为国内上市的第一家饲料股份制企业,一时引起了轰动,被媒体誉为“全国饲料第一股”。

“杨先生是我国最早身体力行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研究成果转化的老一辈动物营养学专家。”李德发说。

而其中最得意的一笔,要从当年一位“淘气”的学生说起。

读博期间,由于经济困难,杨胜弟子邵根伙在外面的猪场、饲料厂当顾问,影响了学习,学校差点要处分他。杨胜知道后虽然很生气,但却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宽容,及时给他调整了研究课题,让他从事有着良好基础、专长的营养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

1993年,正是中关村第一波创业热潮兴起之时。在杨胜等老科学家提倡“发扬民族饲料工业”的鼓舞下,邵根伙创立了大北农公司。这是杨胜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晶,因此,他十分珍视,“一直把大北农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为用户传授知识、发表演说、撰写文章、参与公司会议、推荐优秀的农业人才,亲力亲为。

大北农公司刚刚成立时,邵根伙在成立大会上汇报了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台下的专家听后连连摇头:“想得太大了,不可行!”唯有杨胜站出来鼓励他,“邵根伙想法很好,是新思路、大手笔”。

在纪念杨胜的文章中,邵根伙深情地写道:“杨先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导师,他更是大北农创业伙伴团队的导师。”

1个有名的教授与10个有名的学生

“一个有名的教授,如果没有十个有名的学生是难以成为有名的(教授)。”这是杨胜生前的座右铭。

杨胜的一生共培养了29名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35名进修生。数量虽不多,但贵在“精”。他们当中,有院士、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也有上市企业董事长、行业精英,成为活跃在我国畜牧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受教诲最多的弟子,我国系统动物营养学的创立者、大师兄卢德勋回忆,“文革”几乎摧毁了教研组先生们几十年为之奋斗的基业,带着迷茫与痛心,他离开母校到呼和浩特的一所中学工作。“杨先生多次写信希望我归队,并鼓励我学好英语,出国深造。这也是我45岁到国外深造的重要思想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出国深造是一股潮流。但杨胜却说:“大家都去出国,这是好事,可国内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啊!当务之急是把我国的动物营养学科搞上去。”他主动投身许振英教授讲习班,担任授课教师,提高大批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

卢德勋将恩师的“师魂”总结为“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勤奋好学、不断创新;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关心后辈”。

关门弟子佘伟明永远难忘1989年,杨胜接过他的行李放在自行车上,边推车边交谈,把他送到代谢室安顿下来,“那感觉像父亲接回远行回来的儿子”;1991年盛夏,年逾古稀的杨胜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抵达云南农业大学,主持他的毕业论文答辩,“我目送恩师瘦弱的身影远去,眼眶潮红”。

夫人仙逝后,杨胜便一直卧床不起,逝世那天正是英年早逝的爱女杨昭和女士的生日。第二年春天,弟子们年复一年收到的新年贺卡,戛然而止。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2942.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动物 杨胜 百年诞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