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成长故事(二十七)陈扬:对中医药的敬仰一直在路上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8-19

来源:中医药会员之家

对中医药的敬仰一直在路上

陈扬

大家好,我是陈扬,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从事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说起来,从我在武汉完成我的本硕博学习,之后又远赴美国进行博士后深造的这十几年里,我从事的都是对西医西药的研究工作,对中药的接触并不深刻,那是什么让我在回国后选择从事对中医药的研究呢?可以说是来自儿时的耳濡目染,因为作为一个地道的广州人,上火时喝上一碗清热解毒的凉茶,让我惊叹中药的强大功效;也可以说是一个时机,恰逢广州中医药大学为响应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号召,建设高水平大学而推出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而我也希望能将自己所学为中医药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于是 201512月,我以引进人才的身份加入了中药学院这个大家庭,开始了我对中医药的求知之路。

由于我没有中医药的求学背景,从事对中医药的科研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只能靠自学来恶补我在知识上的短板,我曾旁听过我们学校对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上的课程;《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书目也曾是我的床头读物;有空的时候,我也经常参加一些中医药的专题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研究。其实做科研并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它是一份工作和职责。有人说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作工作,越来越大的压力会慢慢把你压垮;而如果你把工作当作兴趣,压力只是冲关打怪,你就会发现今天的自己和昨天有很大的不一样!我的科研启蒙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十年熏陶,自习教室夜夜灯火通明,身边的同学都努力的想考研保研,考博保博,出国深造,任课老师、导师也以渊博的知识教导和感染着我,鞭策着我要不断的努力进取。因此,在 2012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前往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美短短4年期间,发表了12SCI研究性论文,期间还参与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RO1课题5项。当然,我的成长离不开中华中医药学会给予我的帮助,自2017年成为学会青年托举人才至今,因为有了学会的肯定,使我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和执着,在学会的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实验室,三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子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8项。在我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第一年,我在SCI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与中药相关的原创论文,国际心血管及药理学著名专家罗伯特蒂格斯泰特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斯勒夫特(Friedrich C. Luft)教授特别为此论文提出的重要临床意义撰写了长篇专文评论并于同期发表。

2019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可能是因为我的努力得到了学会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有幸研究成绩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科技成果汇编。这不仅仅是科研上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使我坚信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让我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无畏艰险,更是对我近4年对中医药的研究工作的肯定,让我和我的团队在对中医药研究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在学会对我及我的团队的鼓励下,我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年发表研究性论文共15篇,其中 SCI 论文10篇,平均IF>5,申请专利5项,获得专利授权1项。

此外,除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还是一名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师是这个社会上最无私的职业,因为只有教师、导师,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希望他们比自己更优秀!虽然我时不时的也会面临熊孩子的困扰,但是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鼓励实验室的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力,鼓励沟通和协作,只要设计合理,我会支持这个想法。若是实验设计不够合理,大家实验反复失败达不到预期成果时,在给予安慰和指导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们通过一步步剖析实验步骤的细节以找出问题,及时调整方案,让实验走回正轨,稳步向前。

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研的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不会成为打垮我的负能量,相反,我会把压力和挫折转变成动力,越挫越勇。同样地,对于我现在已得到的成绩,我不会以此自傲,我将一直保持对中医药研究的敬畏之心,不忘初心,不骄不躁,对于中医药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最后,我要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帮扶,因为有了这个坚定后盾,使我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主要从事血瘀型血管病变机理及早期的中医药防治方法研究。由于临床上对于早期血管疾病的诊断缺乏准确的评判指标,往往使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就诊时血管等脏器已经发生病变,得不到很好地诊断,从而耽误病情,寻找早期的生物标志物及防治药物已成为全球治疗血管病变的核心问题。围绕此关键问题,他希望能找到能评判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他发现NLRP3炎症小体激活是早期心血管疾病的共性的病理基础,基于此,他以NLRP3 通路为核心探寻预后评估及风险预测的血管疾病预判标志物,并基于此探讨了多个中药方剂的血管保护作用,并以此发现有效药效物质。这一研究思路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契合,这使得中医临床与西医临床在诊断与治疗得到很好的重合,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推动力。

托举期间,申请人申请并主持承担9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参与美国NIH RO1课题3项,发表27篇论文,其中21篇SCI 研究性论文,总引用率超650,包括被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Circulation Research 等顶尖杂志引用;申请相关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1项。同时,研究发现甘草甜素的抗炎症小体保护血管内皮损伤作用获得了国际顶尖血管专家的关注和专文评论,也受到了国内重要机构和报业的跟踪报道。


香港回归



特别提示:

更多学术计划、科技奖励和抗疫亮点等资讯可在本公众号首页【会员服务】-【特色亮点】栏目中及时获取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来源:cacmhyfamily 中医药会员之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IwODExMw==&mid=2650341209&idx=2&sn=887ac1eb8fe206c773d73bdcca3ab3f0&chksm=f356d447c4215d51ad62d0aff25d7fcc225d9362d6a206c48be56a26cc578eebb22d713fcaaa&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中医药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