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呦呦鹿鸣,矢志前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2-16


2015年10月15日,是让全国人民振奋不已的日子,也是让全体科学界激动兴奋的日子。这一天,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这不仅是对屠呦呦先生从事中医药工作默默奉献50年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努力一种认可。《屠呦呦传——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以下简称《屠呦呦传》)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屠呦呦先生平凡又不凡的一生。

笔者认为这本书选材意义重大、文笔流畅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有着以下的几个特点:

全书的宏观描述和全景概括非常突出。

《屠呦呦传》是从屠呦呦先生幼年、青年的读书、求学、工作经历说起,直到获得诺奖,并且讲到了她当下所做的其他与中医药相关的工作,从而能够帮助读者对她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该书从屠呦呦先生名字的由来着手,介绍了她的名字由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青年时期生活在近代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激荡的家乡宁波,书香门第的成长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悬壶济世心,妙手回春医”,因幼年感染肺结核,长达两年治病的不幸经历让屠呦呦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胸怀,“不忘初心”的使命感和拯救苍生的使命感,让屠呦呦考大学时报了当时还是冷门的药学系。

从少年的立志,青年的求志,中年的志成,一步步走来,不仅能够看到新中国的女科学家艰难奋斗的历史,还体现了新中国推行男女平等政策、重视女性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的精神。整体来看,《屠呦呦传》让我们了解屠呦呦女士幼年悬壶济世的远大志向、青年以身试药的奉献精神、中年甘于寂寞的坚持信念、晚年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各种精神与信念都化成了为新中国的医药和医疗事业奋斗终身。

全书重点突出,细节鲜明。

《屠呦呦传》重点描写了屠呦呦先生钻研发现青蒿素,并且将这一药物用于临床实验和治病救人的过程。全书的第二章“矢志寻蒿”和第三章“中国神药”写得深入细腻,催人泪下。在近半个世纪的学习和工作中,屠呦呦先生把宝贵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医学习——受过完整的中医药本科训练,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培训班,为了解决疟疾泛滥难以医治的难题,参与全国“523”任务。

屠呦呦先生收集了2000多个药,翻烂了一部又一部医书,尝试了一个又一个药方,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拯救了大量中国百姓,更漂洋过海为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送去了福音。除此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屠呦呦先生的高尚品德,她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全是个人的努力成果,而是多个科学家协作攻关的结果。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读者注意:虽然成百上千次的失败让她最终找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100 %的药方。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药厂能够配合提取,作为组长的屠呦呦就以身试药,以保证提取物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因为长期在实验室中工作,她常常在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以身试药”是江南斯文女子少有的胆识与魄力,更是知识分子独有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以屠呦呦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恒远持久的坚韧,看到勇于献身的胆识以及伟大真诚的勇气,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这位外表文弱的女子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真理的献身。她一步步地跨过命运设置的障碍,用严谨治学的风范和一往无前的努力,坚持了数十年。这种坚持,靠的是对科研的执着与热情,是对学术的真爱与奉献,是一切为了满足国家需要,一切为了整个人类的健康与福祉的“初心”。

该书重要的特色是图文并茂与资料详实,而且选图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屠呦呦先生的各个阶段。在保存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该书收录了屠呦呦先生的《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演讲》和《屠呦呦年表》,为我们后续深入学习和继续探索这位当代优秀女科学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这类编写体例和参考资料,对我国中医药学术史梳理和当代科学史研究都有启迪和帮助。

此外,该书还反复强调了用科学思维和中医原创经验结合进而发掘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性。科学家的使命是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中医药领域是我国最有优势的科技领域,它包含了数千年古人的医药经验,它蕴藏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但是,这种宝库的挖掘必须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挖掘、去提炼、去传承。

屠呦呦先生带领中国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求真务实、专注事业,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经验相结合,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色,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发现之路,这是独到的智慧,更是了不起的成就。“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书中还专门告诉我们现在功成名就的屠呦呦先生,并没有功成身退,仍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

了解屠呦呦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岁月,读懂屠呦呦先生的亲情、师生情、友情和爱情,以及对国家的赤诚真情,对有志于科学研究与学术探索的青年朋友是一种鼓励、激励;而且该书也是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岁月的见证,记载了新中国科学研究独自研发、磨难不平的精神风范,能够让大众了解那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岁月。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阅读优秀科学家的生活传记,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科学家的整个生活经历与科研经历,也能够帮助我们真切体会科学家探索发现、奉献付出的艰辛岁月。后辈学子要学习这种精神,平凡大众要继承这种信念,并将它带到我们生活与工作当中。

另外,美中不足的是,该书如果有屠呦呦先生同时代科学家或者课题组的相关成员信息,就让我们更好地窥探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团结与协作,这是修订与增补可以参考的方向。



来源:kpzj01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2MzA4Mw==&mid=2247486554&idx=1&sn=d4d25bcd363a7db9f20262c81fb1892d&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青蒿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