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犯没犯错,看他的瞳孔就知道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3-13

2.png

人们都会时不时地做出糟糕的决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从眼睛中寻求解释其原因的答案。研究人员选取了108名参与者,对他们进行了一项听觉测试。每个参与者会在1 s之内听到连续的20次滴答声,这20个滴答声有些由左耳听到,有些由右耳听到。随后,参与者需说出哪只耳朵听到的滴答声更多。每个参与者平均接受760次测试,每次测试滴答声出现的模式都不相同。

由于该测试用时很短,参与者给出错误答案的概率高达2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关注于参与者的眼睛——尤其是他们的瞳孔——在回答错误时会有什么变化。

他们的研究结果于今天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进一步科学地解释了瞳孔大小和反应性如何与出错相关联,以及当我们做出错误选择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论文的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后Waitsang Keung说:“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决定时,我们并没有立刻获得所有的信息;我们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人类不会做出完美的决定,他们受到很多认知偏见的影响。所以一个问题是,在随时间推移整合证据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偏见影响?”Keung说。

Keung和她的合作者利用收集的数据研究了在简单的感知决策中可能导致错误决策的四个主要因素。他们发现,所有四个因素都在研究参与者的错误决策中起作用,而瞳孔的变化与其中两个相关联。

人类做出不完美决定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接收到的证据进行了不平等的权衡。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会平等地衡量我们收到的所有证据——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在现实中,我们倾向于不均衡地衡量信息。

例如,当听讲座时,有些人可能会很关注演讲者的开场白,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另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结束语或他们最后听到的内容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近因效应”。研究人员将人类如何权衡证据的模式称为“整合内核”。

那些整合内核更不均衡的参与者——换句话说,那些在权衡他们在测试中收到的证据时更不平等的参与者——瞳孔会变得更大。对于那些受中间段滴答声的影响较大,而受起始或结束阶段滴答声影响较小的参与者来说,更是如此。

证据的不平等权衡被认为是导致判断错误的第二大原因,首要原因是大脑中所谓的“噪音”,即大脑无法完美地解读输入的信号,这也与瞳孔放大有关。“大脑本质上是一个嘈杂的东西,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台由脂肪和水组成的电脑,不能完美地呈现刺激是大脑的固有特征。”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系的助授Robert Wilson说。

实验中还发现了另外两个与错误决策有关的来源,但与瞳孔大小的变化无关。它们是:先前试验的顺序效应,即一个人在做当前的选择时,容易被先前的决定和结果所干扰;非理性的偏倚,即人们对某一种选择总是存在偏好,而不管证据是怎样的。

那么,当我们做决定时,瞳孔能反映出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呢?瞳孔的大小反映了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它是一种调节觉醒的神经递质。

“我们使用瞳孔测量法作为大脑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一个反映指标,我们观察了瞳孔如何随参与者表现出的偏差而变化。”Keung说。

虽然一些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瞳孔变化,但有些参与者瞳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取决于他们错误决策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犯某些类型的错误,目前尚不清楚,这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

“觉醒过程似乎参与调节了两种犯错,它可能是由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Wilson说,“这可能意味着去甲肾上腺素控制着我们所犯错误的次数和我们行为的变化程度。”这为将来的研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去甲肾上腺素与你犯的错误数量有关,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它?

Wilson说:“我们真正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出错。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大脑中有多个系统在相互竞争,导致我们做出次优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控,但不是完全可控的。”

科界原创  

编译:灯丝   

审稿:西莫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自然•人类行为》

期刊编号:2397-3374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3/uoa-aet031119.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瞳孔 瞳孔放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