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寻“卧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6

来源:X一MOL资讯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尤其在中国、日本、泰国、越南等东亚国家,“人是铁,饭是钢”的饮食习惯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中。徜徉于稻花飘香的田野,让声声蛙鸣波动心弦,你可曾想过这片稻田里正在上演一出“无间风云”的大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出戏中登场的角色:(1)稻褐飞虱(BPHs)——恶名昭著的“匪徒”,对亚洲水稻主产区造成重大危害的吮吸型昆虫。(2)水稻中的植保素(phytoalexins)和挥发性信息素(VOCs)——惩恶扬善的“警察”,前者通过化学防御保护水稻,直接抑制取食水稻的害虫,后者释放警告信号,召集害虫的天敌作为“援军”来间接打击敌人。(3)稻褐飞虱体内的微生物——早早进入黑道,跟着“大哥”稻褐飞虱作恶的同伙?等等,不对,它其实有一个隐藏多时的真正身份:水稻防御系统的“卧底”。

20190406100320_805cb9.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位神奇“卧底”的身份又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关键的线索还要从一种叫做“蜜露”(Honeydew)的物质说起。

蜜露,是稻褐飞虱在吸食水稻叶片时,分泌出的物质,富含消化后的植物汁液和大量食物残渣,会沉积在植物上,导致被侵染的植物表面呈现乌黑的外观。蜜露能支持多种微生物生长,且只在活跃的摄食昆虫中产生。它在水稻化学防御中是否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以前还鲜有研究,却引起了日本冈山大学Ivan Galis课题组的浓厚兴趣。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解开其中的奥秘。

20190406100320_822205.jpg

Ivan Galis教授(前排右一)。图片来源:Galis课题组 [1]

他们首先将分离培养的水稻细胞,用稻褐飞虱的蜜露处理(清水空白对照),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蜜露处理引起水稻细胞中植保素p-香豆腐胺(CoP)和阿魏酰腐胺(FP)的产生(下图)。随后以生长期水稻幼苗为研究对象,用蜜露处理完整的幼苗叶片时(清水空白对照),会强烈诱导植保素阿魏洛西单汀(FA)、CoP、FP的产生。当他们用稻褐飞虱侵食水稻幼苗时,会诱导幼苗中挥发性化合物(VOCs)芳樟醇的产生,若直接用蜜露涂抹水稻幼苗,会诱导芳樟醇浓度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紧接着,他们用锯齿轮状工具,在幼苗叶片上制造一系列小伤口,并立即覆盖上蜜露,以模仿自然条件下稻褐飞虱侵食幼苗,造成植物机械性损伤,并分泌蜜露的过程,结果观察到稻苗的挥发性芳樟醇、石竹烯的释放量进一步显著增加。这些结果显示,蜜露能够诱导水稻的植保素和挥发性化合物产生。他们推测,蜜露的某些生物成分可能是水稻启动化学防御的诱导因子,也就是说,蜜露中含有水稻的“卧底”。

20190406100320_85eef3.jpg

稻褐飞虱产生的蜜露能诱导水稻培养细胞植保素(CoP、FP)的显著升高。图片来源:J. Exp. Bot. 

下一步,他们着手设计实验,寻找这个“卧底”。为了研究蜜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他们对蜜露进行稀释、离心,收集上清液,分别测试其诱导水稻培养细胞植保素的能力。离心后上清液,相比于初始蜜露、稀释后(体积比1:10)的蜜露、蜜露离心后重悬浮的液体,诱导水稻植保素CoP和FP的量显著下降。他们接下来将上清液用0.22 μm过滤器过滤,滤液相对于上清液,其植保素CoP和FP下降到更低(下图A)。对蜜露离心和(或)过滤处理,会使得蜜露失去生物大分子级别的活性诱导因子,这种活性诱导因子的大小尺度和微生物细胞相似,这使得他们把研究目标放在微生物上。他们对从蜜露中分离到的84株可培养微生物,运用微生物分类技术将其分为7个主要群(下图B),每个群选取代表菌株编号(2-06、2-08、2-19、3-16、4-05、4-07和4-24,下图B)。测试7个菌株诱发水稻防御的潜能。研究发现菌株2-19、3-16和4-24能诱发植物毒素CoP和FP的显著增加,其余菌株诱导植物毒素的能力较弱。他们选择一个强植物毒素诱导剂4-24,和一个弱诱导剂2-08,将两者组合。按照前述方式,模仿昆虫侵食叶片过程,人为制造叶片微创伤口并立即涂抹菌悬液,结果表明植保素CoP和FP的增加情况与前述蜜露处理微创伤口的结果相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蜜露中的微生物就是“卧底”。

20190406100320_884dbd.jpg

(A) 初始、稀释、离心沉淀、离心上清、离心上清过滤处理的蜜露诱导水稻培养细胞植保素(CoP、FP)情况;(B) 从蜜露中分离到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分类、对抗生素的抗性、及7个群代表性菌株的表型。图片来源:J. Exp. Bot.

然而,做“卧底”并不容易,常被误解(往往被认为与稻褐飞虱同流合污,共同作恶,破坏水稻生长),甚至可能被误伤(农用抗生素的使用,在打击害虫的同时,也可能抑制了其内生微生物)。Ivan Galis课题组用抗生素混合处理(利福平100 mg/mL,四环素250 mg/mL,大观霉素250 mg/mL,含空白对照组)侵食水稻幼苗的稻褐飞虱,发现抗生素处理下稻褐飞虱的微生物显著降低,但是,只有在微生物被完全抑制时,植保素的积累才显著下降(下图)。稻褐飞虱仅保留菌株4-24时,依然会诱导水稻植保素的积累。这说明,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伤了打入敌人内部的“盟友”。

20190406100320_8ab4ba.jpg

抗生素处理(+AB)和不处理(-AB)情况下,稻褐飞虱诱导水稻幼苗植保素(CoP、FP)情况及稻褐飞虱蜜露中分离的微生物情况(LB培养基)。图片来源:J. Exp. Bot.

总结

Ivan Galis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植物化学防御的研究,他们设计实验表明稻褐飞虱的分泌物—蜜露能够诱导植物通过积累植保素启动直接防御,并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稻褐飞虱的天敌发动间接防御。进一步研究发现,稻褐飞虱蜜露中含有多种昆虫内生微生物,其中部分菌株能够诱导强烈的水稻化学防御。说明蜜露中诱导化学防御的活性因子是微生物。抗生素组合处理后的稻褐飞虱,其微生物受到抑制,诱导植保素的能力也降低。说明抗生素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的化学防御作用。

当然,这场稻田“无间风云”的大戏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有待揭示。例如,水稻防御系统是如何识别稻褐飞虱蜜露微生物的,其中的分子信号路径是怎样调控的?(即“卧底”需要提供信息给“警察”,两者“接头暗号”是什么?细节是怎样的?)农用抗生素是如何干扰影响这条分子信号路径的?在保护水稻等农作物的策略上,如何找到植物天然化学防御与人工农药使用的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讨。但是,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稻褐飞虱中的某些内生微生物,在宿主侵食水稻时,泄露宿主信息给水稻防御系统,确实在暗处默默扮演了保护水稻的“卧底”角色。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09031&idx=1&sn=1dd2ed71f50478ee04a4521f8e1d64fb&chksm=80f7cc97b78045812f3cafaef885afadf1817adf57b6ffaea537de32b179eb79afcda83555c5&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抗生素 微生物 稻花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