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题】“城市大脑”让城市更智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6

来源:上海科协

在一座城市里,成千上万的摄像头、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组成了城市的神经感知网络,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存储。然而,把这些数据变成城市管理部门的决策与行动,这中间还需要一个“城市大脑”。


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浦东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年第一届中国(上海)城市大脑技术国际研讨会,对拥有“大脑”的智慧城市充满期待。



“城市大脑”赋能精细化管理


什么是“城市大脑”?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构建一个后台系统,打通不同平台,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


“城市大脑是城市的数据引擎。”上海浦东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主任陆肖元认为,这个“大脑”需要具备感能、视能、图能、数能、算能和管能。其中,感能是能够接入到各种场景的传感器;视能是摄像头和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图能是高分遥感、GIS;数能是来自政府、公共事业、互联网公司等机构的数据;算能是异构的计算能力,包括标准化计算和各种边缘事件的对应算法;管能是城管执法、城域巡查,以及今后的无人机、无人车巡查。


拥有六能的“城市大脑”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能够更快、更主动地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隐患,甚至预判可能将出现的突发情况,并给出正确的解决之道。在临港,社区就是神经元,从窨井盖到垃圾桶都有联网的传感器;街边、商店门口的摄像头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被组成了一个网络;无人机会将工地上的影像资料上传到服务器,同时还能沿着海岸线巡查。各种数据在临港的“城市大脑”汇集,人工智能会作出分析并指派有关人员进行处理。陆肖元透露,“城市大脑”使得临港地区的巡查发现效率从20分钟提升到1分钟,其中主动发现率提升到70%以上;派单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智能派单率超过90%;信息员培训时间从原来的1个月缩短到1周。


“城市大脑”今后更为重要的功能是预判,帮助决策者提前做出相应预案。“我们通过节假日、天气、节气、公园活动、周边活动等数据,对临港交通人流进行预测,目前准确率达到80%以上。”陆肖元说,根据预测,可以提前准备设立应急停车场和交通诱导牌,增加短驳车运力,甚至推出临时封闭道路、优化红绿灯等应对之举。



重要的是从感知到行动


“城市的‘眼睛’越来越多,但遭遇堵车的司机的心情又如何被感知?”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认为,如果只是感知,却没有行动,是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的。“感知与行动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就像是隔了一个世纪,路上的摄像头连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前一个是监控和检查,后一个是服务。”


阿里云以杭州的城市级数据为底盘,在没有增加硬件设施的情况下,通过算法对1300多个路口进行优化调控,使得城市拥堵指数下降了3.5%。在全国拥堵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从之前的第5位下降到2018年的57位。从消防车接警出发那一刻起,杭州的“城市大脑”就会给出一条最短路线,并通过信号调控在所有路口都是一路绿灯,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目前,由阿里云牵头制定的《城市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已通过信标委大数据工作组立项申请。


“现在全国宣布要做‘城市大脑’的大概有500多个城市,几乎涵盖了所有副省级以上和地级市。”大会主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封松林说,在一些大城市,基础网络和传感器都已布局到位。随着物联网、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城市大脑”将使城市的综合治理再上一个台阶。

 

“上海正依托上海高等研究院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一个是集成电路,另一个是类脑人工智能,这两大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王曦表示,集成电路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超强的算力、海量存储、智能感知;以实时感知、自主协同、智慧决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则是人工智能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

来源:SHKX47 上海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xMTUxNA==&mid=2653012109&idx=4&sn=39f28d4ec9a35cb478892fb1865f93ff&chksm=84098738b37e0e2e4f8870c99b52ba1bbd1511aa3d305471aaca197f47c56ad89eb1025d00f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城市大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