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5-30

来源:药学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 摘要 ] 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且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对于常规疗法不耐受或反应不佳者,需要考虑其他有效的候选治疗方案。干细胞移植、生 物制剂、植物药制剂以及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在抗风湿治疗中都显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对这些疗法的效用机制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 紊乱而导致的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疾病,主要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干燥综合征( Sjogren's syndrome, SS)、多发性肌炎 与皮肌炎( polymyositis, PM/dermatomyositis, DM)等。 这类疾病通常累及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 组织,患者一经确诊应当及时用药治疗,避免疾病进 一步发展造成肝肾等器官或系统的损害。临床上常用 的糖皮质激素和传统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 diseases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具有良好的 抗炎、止疼以及改善或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至今仍 作为临床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一线选择。然而,针对一 线治疗单一或联用方案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者,需要 考虑其他具有潜在疗效的治疗方案,如干细胞移植、 生物制剂或新型植物药制剂,以及一些可能调节或抑 制免疫的抗风湿候选药物,以期缓解这类难治性风湿 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

1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 潜能的细胞,有强大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能力。干 细胞移植疗法主要指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间充质干细胞 (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前者用于自 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在短期内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 该方法费用高,且患者经历化疗药物预处理后不良反 应大,长期随访复发率高,目前临床已不推荐使用该 疗法。 MSCs 则由于低免疫原性、无免疫排斥、多 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造血支持等优点,已作为新的 治疗方法应用于难治性和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MSCs 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抑制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 NKs) 和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s)的增殖与活化来 发挥。关于 MSCs 进一步调节 B、 T 淋巴细胞和巨 噬细胞的机制,可参见本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 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一文。目前,国内外 关于 MSCs 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多发性硬化症,其次是 RA、 SLE 和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LN)(数据来源:https://clinicaltrials.gov/, 检索截止日期: 2019 年 2 月)。临床结果显示,在各疾病采用一线治疗后加用 MSCs 疗法,安全且有效, 治疗后患者复发率低。尽管 MSCs 移植在传统方法治 疗无效的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考虑到患者的移植疗效 存在个体差异,有关适用对象的选择标准以及临床应 用的给药途径、剂量、频次等均未形成共识或指南, 未来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指导其应用。

 2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类针对机体免疫、炎症调节分子或 以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剂的重组产物, 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及抗炎活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生物制剂靶向作用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通过 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类炎症介质,阻断疾病的炎症进程, 从而改善及控制病情。根据作用的靶点不同,生物制剂 主要分为 3 类: 1)抗细胞因子活化的生物制剂; 2)针 对 B 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 3)针对 T 淋巴细胞的生物 制剂。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辅助性 T 细胞 17( T helper cell 17 , Th17)的生物制剂或合成肽免疫原也进入风湿 免疫疾病的临床试验或临床治疗,具体见表 1。

20190530120728_03cc72.jpg

目前,生物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 RA、银 屑 病 关 节 炎( psoriatic arthritis, PsA)、 强 直 性 脊 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以 及 SLE。 TNF-α 抑 制剂在 RA、 PsA 和 AS 中的临床使用频率最高。当患者初次使用 TNF-α 抑制剂治疗失败或经历不良事件, 原则上换用另一种 TNF-α 抑制剂,若出现严重副作用 或经历 2 次及以上使用 TNF-α 抑制剂失败,则选用除 TNF-α 抑制剂以外的其他生物制剂。目前 RA 患者在非 TNF-α 抑制剂靶向生物制剂中,会首选利妥昔单抗和托 珠单抗。 SLE 患者常用针对 B 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 贝利木单抗是首个被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 SLE 的生 物制剂, 2 项Ⅲ期临床试验( BLISS-52 和 BLISS-76) 均证实其可缓解 SLE 患者症状并改善预后;而利妥昔 单抗对不能耐受或传统疗效不佳或严重脏器受累的难 治性 SLE 疗效较佳。 理论上,表 1 中针对各治疗靶点的生物制剂对自 身免疫性疾病应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免疫疾病发病机 制复杂,这些生物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未来高质 量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

 目前, DMARDs 仍是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基本药物。鉴于同一治疗方案在不同个体中显示的 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大,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遗传药 理学,希望通过基因标志物的测定助推个体化给药。 传 统 DMARDs 主 要 包 括 甲 氨 蝶 呤( methotrexate, MTX)、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HCQ)、硫唑 嘌呤( azathioprine, AZA)和柳氮磺吡啶( sulfasalazine, SSZ)等。新型 DMARDs 包括环孢素( cyclosporine A, CsA)、 霉 酚 酸 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LEF)等。其中,有关 MTX、 HCQ、 SSZ 和 LEF 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已于本期《传统 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 中详细阐述,现对余下 3 类 DMARDs 的基因多态性研 究进行补充。

3.1 传统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AZA 是 巯 基 嘌 呤 的 1-甲 基-4-硝 基 咪 唑-5-基 衍 生物,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对象主要是炎症性肠 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患 者, 此 外,该药也用于妊娠的 SLE 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 (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及 SS 等 疾 病 的 患 者。 该药的优势在于其经济性、妊娠安全性及低肝毒性, 但是,仍有约 10% ~ 30% 的患者服药后因 AZA 相关的 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中以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并 且这一严重不良反应在亚洲人群的发生率较高。为了评估患者服用 AZA 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 建议患者用药前进行 AZA 代谢相关酶的基因检测, 包括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 TPMT)和核苷酸焦磷酸酶 15( nucleot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atase 15, NUDT15)。前者是 FDA 推荐的监 测位点,但在中国人群的突变频率低。一项涉及 87 名在笔者所在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并服用 AZA 的 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 TPMT*3C 的基因突变频率仅 为 4.6%,而 NUDT15 R139C 的突变频率达到 32.1%, NUDT15 R139C 突变与服用硫唑嘌呤导致白细胞减少 显著相关  。中国 IBD 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中 推荐患者用药前进行 NUDT15 基因多态性检测,以预 测用药后骨髓抑制的风险,但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 他免疫性疾病有待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

 3.2 新型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3.2.1 环孢素 CsA 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通过影 响细胞因子的转录从而抑制 T 淋巴细胞活化,发挥免 疫抑制作用。 CsA 体内代谢的肝药酶主要是细胞色素 P450( cytochrome P450, CYP450) 3A4 和 CYP3A5, 经肠道时部分药物还会被 P- 糖蛋白( P-glycoprotein, P-gp) 泵 出 胞 外, 减 少 药 物 的 吸 收。 研 究 表 明 CYP3A5*3 突变型纯合子患者的血药浓度更高, CYP3A4*1B、 *18B 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有药物清除率 升高的趋势, CYP3A4*22 携带者则显示出较高的 剂量调整浓度。编码 P-gp 的 ABCB1 基因中的 3 种 多态性,即 C1236T、 G2677T/A 和 C3435T,对 CsA 代 谢及疗效的影响较小,未来研究可以针对单倍型进 行分析。此外,一些参与调节 CYP 活性或 CsA 药理作 用发挥路径中涉及的分子,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 激 活 受 体 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alpha, PPAR-α)、 CYP450 氧化还原酶( 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 , POR)、孕烷 X 受体( pregnane X receptor, PXR)及 甲 酰 肽 受 体 1( 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 FPR1)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对 CsA 的 代谢及疗效产生影响。然而,目前研究多在脏器移植患 者中开展,考虑到 CsA 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普遍应用, 未来应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 CsA 基 因多态性的研究。

 3.2.2 霉酚酸酯 MMF 口服后快速脱酯化为活性产物霉 酚酸( mycophenolic acid, MPA),作用于次黄嘌呤单 磷酸脱氢酶( inosine-5'-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抑制 T、 B 淋巴细胞增殖,临床上常用于治 疗 SLE、 LN,并能改善硬皮病患者的间质性肺炎 [47]。 MPA 是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enemy, UGT) 的底 物,可被转化为无活性产物 7-O-葡萄糖苷酸霉酚酸 ( 7-O-MPA-glucuronide, MPAG)和少部分的酰基葡萄 糖苷酸霉酚酸( MPA acyl glucuronide, Ac MPAG), 后者可能与 MPA 不良反应有关。进入血液循环的 MPA 代谢物经肾小管上皮细胞外排,此过程涉及 ATP 结 合 盒 亚 家 族 C2(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 member 2 , ABCC2)及可溶性阴离子转运体( 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SLCO)家族。因此, 当前与 MMF 药动学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 代谢酶 UGT1A9、 1A8、 2B7亚家族,以 及转运酶 ABCC2  和 SLCO1B1、 1B3亚家族。 而 MMF 的作用靶点 IMPDH的基因多态性也常被研 究与药物药效学相关性。鉴于国外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器 官移植患者,且国内相关研究缺乏,未来需要从大规模 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探索中国人基因多态性与 MMF 药 动学及药效学相关性。 

3.3 生物类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生物类 DMARDs,即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生物 制剂。目前有关生物类 DMARDs 的遗传药理学研究 不多,主要集中于 TNF-α 抑制剂。研究表明:与 RA 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变异与 TNF-α 抑制剂治疗的反应无 显著相关性,包括 CD28 基因的 rs1980422 和 CCL21 基因的 rs2812378 等。一项涉及 65 名使用阿达木 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的银屑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包括 jagged 2( JAG2)和 adrenoceptor alpha 2A( ADRA2A) 基因在内的 10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 TNF-α 药物 的治疗应答相关。依那西普在银屑病中的应答情 况 与 CD84 基 因 多 态 性( rs6427528) 之 间 也 有 强 烈 关联 [61]。尤特克单抗是针对 Th17 的生物制剂,有研 究 证 实 人 类 白 细 胞 抗 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Cw 6 可 预 测 患 者 对 尤 特 克 单 抗 的 反 应, 而 IL12B rs6887695 GG 基因型表达和 rs3212227 非 AA 基因型表达显著增加了 HLA-Cw6 阳性患者治疗成功 的可能性。 

由于生物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未来更明确的药理学作用可能有助于确定影响生物制 剂应答的相关基因多态性。

 4 植物药制剂 

植物药制剂是我国特有的一类传统 DMARDs。该 类药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的活性成分,常见的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活性成 分包括苷类、多糖、生物碱及黄酮类。其中,雷公藤 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较为典型, 

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研究发现,不同剂量雷公藤总苷可显著抑制小鼠脾淋 巴细胞转化,阻断 T 细胞的活化信号,并抑制外 周血单核细胞 IL-13 的释放。芍药苷可以下调胶原诱 导的关节炎模型小鼠 IL-6 和 IL-12 水平,抑制 DCs 成熟, 从而下调 Th1 和 Th17 细胞数和百分比;白芍总苷对 Th 细胞的这种抑制作用在临床患者中也得到了验证。 目前,还有大量中药经临床前试验证实具有免疫 调节作用,有望成为抗风湿免疫病的候选药物。研究 显示柴胡总苷可抑制刀豆素 A 诱导的小鼠 T 细胞增殖, 并减少其释放 IL-2、 IFN-γ、 TNF-α。丹参多糖则通 过抑制 IFN-α 及 IL-1β mRNA 基因表达发挥免疫抑制作 用。 Xu 等的研究表明钩吻碱可对刀豆素 A 诱导 的 T 淋巴细胞及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 导的 B 淋巴细胞产生抑制增殖作用。维药槌果藤则在 治疗 RA 模型大鼠研究中显示了下调 TNF-α、 IL-17a 水 平的作用,效果与雷公藤相当。此外,雪菊的黄酮类、 苯丙素类、倍半萜类和甾醇类成分展现了良好的抗炎、 抗氧化作用,也为发掘雪菊抗痛风潜力提供药效学 基础。 

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是 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但其要在现代科学文明背景下 取得突破并走向世界,必须借助现代技术与试验方法 提取、分离和纯化出有效成分,并明确药效机制。相 信未来更多高质量的科学实验数据将作为支撑,从而 推动将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的新药研发。 

5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

 维生素 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常用于抗佝偻病, 在体内经肝肾代谢为生物作用形式 ——1, 25-二羟基维 生 素 D3[1, 25-dihydroxyvitamin D3, 1, 25(OH)2D3]。 近 来发现 1, 25(OH)2D3 与自身免疫相关,具有多种免疫 调节、抗炎和免疫抑制特性。研究表明: SLE、 RA、 多发性硬化症、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患者的维生素 D 水平较低,并且低维生素 D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补充维生素 D 有助于免疫 系统下调 Th1 细胞、上调 Th2 细胞,减少自身免疫反 应的发生。体内外研究发现, 1, 25(OH)2D3 的免疫调节 和免疫抑制效应包括:减少 IL-2、 IL-12 和 IL-6 的产生; 减少 INF-γ 的产生;下调 TNF 水平;上调 IL-4、 IL-5 IL-10 水平;抑制 B 淋巴细胞分泌和产生自身抗体。 此外,考虑到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 D3 对抗原呈递细胞、 活化的 T/B 淋巴细胞的作用基于存在于这些细胞中的 维生素 D 受体,未来应关注维生素 D 受体激动剂在开 发辅助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 

辅 酶 Q10( coenzyme Q10, CoQ10) 是 一 种 人 体 内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该酶有一定抗炎作用,并 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是一种常见的膳食补充剂。 Jhun 等的研究结果提示, CoQ10 与二甲双胍联用能改善 小鼠胶原诱导的关节炎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对酵母多 糖诱导的关节炎小鼠予以 CoQ10 处理,观察到 CoQ10 减轻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降低了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 同时减少了 Th17 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表明 CoQ10 可能是 RA 的潜在治疗物质 [78]。同一研究团队还验证 了益生菌复合物、锌和 CoQ10 的组合对胶原诱导的关 节炎模型小鼠的疗效,结果显示该组合疗法通过抑制 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 Th17/Treg 平衡改善了自身 免疫性关节炎,可作为 RA 治疗的重要候选物。

6 展望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其临床疗效在大多数患者中得到了验证,但 长期用药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并且考虑到受累 器官对不同免疫抑制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个体化的 药物选择将是一个难题,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临 床表现类型使用适宜的制剂。以狼疮为例,其治疗方 案的选择可参考本期《免疫抑制药物在重症狼疮中的 应用》一文。新型疗法的开发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尤其对于一些难治性、重症患者而言,采用几种药物 合并治疗的联合疗法值得探究。 

目前治疗前景最好的是干细胞移植疗法,临床研 究证实其在多种免疫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但其对于 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参 与自身免疫调节相关的药物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较好的 治疗潜力,但其有效性和治疗方案还需要更多大规模 的临床前、临床研究证实。生物制剂的优势在于其靶 向作用,虽疗效显著,但过敏和严重感染的风险也大, 且有研究报道机体可能再产生针对单抗的抗体,存在 耐药问题和用药安全等隐患,临床需引起关注。此外, 目前生物制剂的价格昂贵。相较之下,中国传统的植物 药制剂的开发空间较大,且原药成本低,其主要发展瓶 颈在于明确有效成分并进行分析和提纯。综上,这些具 有潜力的免疫疗法除需继续确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外, 更重要的是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明 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类似或有关的可 能疗法提供新思路。

来源:ppsyxjz 药学进展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3ODExNQ==&mid=2651305913&idx=1&sn=3ad04c96d8e0c76317f82ede01da7441&chksm=8bf4e1b5bc8368a3e9c8c9b0ca0fdce1e30775dce0bf2373381925c3bf4dae76ea6e5963a81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健康 生物技术 药品 药物研发 免疫调节 临床药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