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选定3家公司,计划明年起发射月球登陆器 | 科技早头条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03

来源:环球科学

NASA选定3家公司,计划明年起发射月球登陆器

20190603100243_3d2ca2.jpg

从左至右依次为Orbit Beyond、Intuitive Machines、Astrobotic的月球登陆器概念图

近日,NASA宣布选定了三家商业公司:Orbit Beyond、Astrobotic和Intuitive Machines,他们将研发月球登陆器,从而将NASA的仪器运送到月球表面,为人类重返月球打下基础。

其中,Orbit Beyond与NASA签订了9700万美元的合同,其月球登陆器Z-01将于2020年9月搭乘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登陆月球。Astrobotic和Intuitive Machines也分别与NASA签订了超过7000万美元的合约,他们计划于2021年7月执行探测任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私人企业将探测器成功送上月球。今年4月,以色列私人企业研制的Beresheet月球探测器就在着陆时坠毁。

· 人工智能 ·

AI在多玩家第一人称视频游戏中达到人类水平

AI在游戏中战胜人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进行多玩家游戏的能力,尤其是那些涉及多个独立玩家间团队合作和互动的游戏迄今仍然无法有使用AI系统的能力。在一项最新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DeepMind的研发者首次教会人工智能游戏玩家,用人一样的技能来玩一种多玩家第一人称视频游戏。

先前的人工智能体被提供的是有关游戏环境或其他玩家状态的“知识”,而最新研究使用的增强学习博弈法保证的是,每个智能体会从其自身的经历进行独立学习。经过训练,人工智能体在多玩家3D第一人称视频游戏《雷神之锤III》中达到真人水平的表现。

· 神经科学 ·

天然抗痛的非洲鼹鼠

20190603100244_421c2d.jpg

裸鼹鼠(图片来源:UIC/Thomas Park)

在最近发表在《科学》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将八种鼹鼠的爪子暴露在三种能诱导疼痛的化合物中:辣椒素、AITC(芥末的一种成分)和一种pH值与柠檬汁相当的酸性溶液。随后,通过观察通过诸如舔爪子的时间等行为来衡量它们的疼痛反应。结果发现,有三种鼹鼠对酸性溶液痛觉免疫,两种对辣椒素痛觉免疫,而裸鼹鼠能对两种溶液都免疫。此外只有高原鼹鼠对AITC的刺激没有反应,科学家推测这是它们为了应对蚂蚁叮咬演化出的特质。研究人员还发现高原鼹鼠的神经表面有大量被称为“渗漏通道”的微小结构,这使得AITC的痛觉信息无法传递给大脑,这些发现或可以指出解决人类疼痛的新方向。

· 细胞生物学 ·

首次在细胞外再造细胞分裂

肌动蛋白是细胞分裂的关键参与者,但由于细胞内部的复杂化学反应很难建模,但最近科学家们用新方法在细胞外观测到了该过程。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他们首先将肌动蛋白分离出来,观察到肌动蛋白分子呈水滴状平行排列。随后他们向其中加入肌球蛋白,随着肌球蛋白聚集,它们开始粘在一起,聚集在杆状肌动蛋白分子的中心,把排列好的肌动蛋白分割成两半。这是首次在细胞外实现了细胞分裂。新研究的发现帮助了解了细胞分裂的物理学原理,并为人造细胞等可能的医学突破提供了思路。

· 科技企业 ·

英国正式开通5G服务,华为提供服务

当地时间5月30日,英国电信运营商EE携手华为,在英国六大城市正式开启英国首个商用5G信号。5G网络开启后,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全球首次基于商用5G网络的电视直播。今年4月,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同意华为“有限制”地参与“非核心”基础设施的5G网络建设。除了EE以外,另一家英国运营商沃达丰也将从7月初开始在7个英国城市开通5G服务。

· 航天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完成热真空试验

20190603100244_4568f7.jpg

图片来源:Northrop Grumman

近日,计划于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成功完成了最后一次热真空试验,证明其电子设备能在太空真空环境下正常运行,并且能够应对运行环境的极端温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最初计划于2007年发射升空并接班哈勃望远镜,但项目几经推迟,经费也攀升至近100亿美元。 

· 生物工程 ·

中国移动与清华大学合作,将共同研究 6G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荧光蛋白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工具。通过不同的标记需求,我们可能够以荧光的形式观测到活体组织中一些标志物的表达位置和强度。但是目前的荧光蛋白对温度非常敏感,不但高温下会失活,并且只在含氧的情况下才会表达。在《光化学和光生物学》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从嗜热菌细胞提取出了一种耐热蛋白,经过基因改造后构建出了一种新的荧光蛋白。这种新的荧光蛋白耐热、稳定,同时蛋白小更容易操作,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生物工具。

文:吴非、杨心舟、董依明

来源:huanqiukexue 环球科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1Njg2MA==&mid=2651994658&idx=1&sn=ea6c15d86f1f3532ab354bc26923ddf8&chksm=bd6b05d18a1c8cc73abd60431000b2992004807243142e0f6b9188ff2f0ccd568bed9935bf4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