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引导科技良性发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会议指出,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众多学者从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就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意义、强化伦理监管、规范科研活动、在国际科技伦理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伦理监管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伦理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影相随。
科技伦理是指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正是因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福祉,所以,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
“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将会强有力地推动我国科技伦理建设,推动形成更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更健全的治理机制,更好地为创新驱动指明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表示,科学研究与科技应用的目的是增进公众福祉,赋能国家发展和造福人类社会,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相应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深度科技化的时代。面对纳米材料、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医疗等新兴科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价值抉择与伦理挑战,单靠科技人员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科研机构的伦理认知已难以应对,亟待整个科技界乃至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认识,做出动态权衡,规范具体实践。
段伟文表示,新时代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全面把握科学前沿动态,预测新兴科技的深远影响,系统深入地展开价值权衡和伦理论证,进而确立科技活动必须遵循的一系列价值准则,并赋予其权威性和严正性,对科技活动加以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如此,才能构建起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才能成为国际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倡导者与推动者。
我国的科技伦理研究方兴未艾,相关领域的伦理规制也不断推进。“中国的科技伦理审查,最早诞生在医学界。”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明旭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和完备的法律支撑,以各级医院为实施主体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在现实中面临标准不统一、管理权受限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全面发展,医学领域的伦理审查已远不能满足现实的科技伦理审查需要。“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而科研伦理则被认为是制约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武器。”王明旭说。
“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为科技快速、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段伟文认为,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既不会抽象地设置科研禁区,更不会制约创新和创造,而是厘清具体科技活动的伦理风险。通过明晰的价值准则、统一的伦理规范和透明的监管程序,促使科技人员不忘科技以人为本的初心,将价值权衡与伦理审查纳入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将伦理需求内置于研究与创新之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王瀚建议通过立法来规范相关行为。“除了强化伦理监管之外,规范科技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需要健全法律手段。”王瀚说。
积极参与国际伦理治理
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实践,不仅包含各种技术要素,还受到文化和组织要素的影响。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韩启德表示,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其中,沟通文理、兼纳古今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在科学文化研究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无论是相较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等学科,还是相较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都比较滞后,研究人员队伍规模太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合作不多,国际影响力不足。” 韩启德表示,研究科学技术史可以归纳总结一些学科演变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加强对科学文化的探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共生与协同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领域的伦理问题,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研究,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鼓励学科交叉与跨界交流,树立正确的科技文化观,推动科技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科技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我们要在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伦理思想中探寻适应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发展的指导原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提出,科技创新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如何在国际伦理规制框架下,探讨和提出基于我国本土文化和社会情境的伦理规则,并使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这是我国在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在全球坐标下拓展学术新领域、回答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伦理规制方面贡献中国思想和智慧。李真真表示,“学术界要加强对伦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我们不仅要在国际伦理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而且要让中国的伦理思想及话语成为国际伦理治理的重要源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来源:cssn_cn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wMjMxNA==&mid=2650131056&idx=1&sn=543b2d5ddd64ebee050f8f31244b8343&chksm=87e75835b090d12313652c7668450aa33c58603d4dc8e1343bf9b99100328b2faeccd59b976c&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伦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