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卡尔松 | 环境美学的当前发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03

来源:科学的历程


《自然与景观

作者:艾伦·卡尔松

二十世纪早期,环境美学被无利害性概念以及形式主义羁绊的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在该世纪中期分析美学对后两者的责难中看出端倪。这种责难始于艺术表现主义理论,并且在艺术习俗理论中达到高潮。这在审美欣赏的观念中导致了一场转变。这可以充分认为是一种〔审美〕范式的重大转变:这种范式从一方面,对孤立的艺术对象的感官与形式属性的无利害性地静观,转变到另一方面,对那些文化性的人工制品,特别是按照某种意图或设计而创作出来的人工制品,全身心地进行感知地投入:在后者中,我们不仅被灌输艺术史传统和艺术批评实践的相关知识,而且被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层面的艺术界当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环境美学发展中,这种范式的转变不是因为别的什么目的,而恰恰是这一新范式雕琢以后,特别适合于艺术欣赏罢了。 这些资源——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艺术批评实践乃至艺术界自身——都用来取代欣赏中的无利害性概念与形式主义教条,因此除了艺术之外,其它与之毫不相干,从而对世界的欣赏远落后于艺术界,对世界的欣赏似乎只可能是对其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一种静观而已。

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事情明显地呈现出两种态势,这些直接构成了环境美学兴起的背景。第一种态势是:在审美欣赏新范式的发展及为其所作的辩护中,分析美学除了艺术以外,完全抛弃了欣赏中其它任何残余的审美兴趣。这种抛弃通过将哲学美学与艺术哲学在事实上加以等同而习俗化。在该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教科书,其副标题就被冠以“哲学批评中的问题”,还有两个主要文选也都被冠以令人讨厌的标题——《以哲学视角看艺术》(Philosophy Looks at the Arts)以及《艺术与哲学》(Art and Philosophy)。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提及的三本经典著述那长达1527页的篇幅中,既然没有自然美学的任何痕迹。进而,分析美学家们提及自然的时候,主要在主观层面上对自然欣赏型进行展开,并认为与艺术相比,欣赏自然无任何兴趣可言。就某种程度而言,自然缺乏新范式中的某些关键特征,如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以及艺术批评实践,正是后者赋予艺术欣赏的某种兴趣与客观性。这种发展在以下观念中达到其巅峰,即不仅是哲学美学于艺术哲学等同,而且审美欣赏自身也只能限于艺术,那些哲学家所谓的对自然世界的欣赏绝对不是一种审美欣赏。

第二种态势则成为环境美学兴起的直接背景,它涵盖所有的真实世界,而非仅仅针对哲学美学或艺术界而已。它与公众最近对环境的审美质量日益关注密切联系,这种关注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北美越来越明显。这种关注导致了这样一种困境,因为在艺术哲学发展的前提下,在对日常世界的审美中,我们所能利用的理论资源仅剩下对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静观等这些过时的欣赏模式。这导致两个后果:在一方面,对环境状况予以关注的那些群体,如景观建筑师、环境规划者与景观评估者,提倡所有评估、规划和设计途径都应将重点主要放在这些风景的感官与形式属性上。而另一方面,可视为环境主义者的那些人,不仅对旧的模式自身持否定态度,同时也对该模式在景观管理上的应用持否定态度。他们中一些人认为旧的模式是不合宜的,其不应该强调风景却将环境的其它类型加以排斥。另外一些人怀疑,是否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究其本质而言,无非是一种主观的、琐碎的,浮现头脑中的念头罢了,这些对于欣赏环境而言,不仅几乎没有什么积极影响,甚至还会有消极影响。



来源:kexuedelicheng 科学的历程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2665304770&idx=1&sn=97cdc6c2a4354eb075cfeb92ca9cd669&chksm=8b6ea2b0bc192ba67a21a18225de15cc434f618f1676c39ae9f33617eadcee836bded12485c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范式 艺术 文化 哲学 美学 艺术哲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