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高度有序的荧光蛋白纳米阵列:生物启发的人工光捕获系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15

来源:X一MOL资讯


光合作用是生命之基础,为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以天然光捕获系统为灵感,基于人工超分子材料构筑的人工光捕获系统不仅为发展新型先进功能材料、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可能,反之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天然光合系统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光捕获效率,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发色团的聚集淬灭效应最小化。尽管模板策略为消除自淬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模板能够提供的染料结合位点却非常有限。如何能在有效消除自淬灭造成的能量损失的前提下保证染料高密度排列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深海中腔肠动物发出的星点绿光是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间非辐射共振能量传递的结果。事实证明腔肠动物表现出如此显著的能量迁移有赖于局部高浓度的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这启示着生物进化很可能赋予了荧光蛋白极其优异的抗自淬灭性能。受此启发,吉林大学的刘俊秋团队发展的基于荧光蛋白纳米阵列的光捕获系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选用EBFP2和EGFP分别作为能量的供体和受体,通过在蛋白质侧表面设计四边形的结合位点将组装模式锚定下来,利用共价相互作用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协同驱动,控制蛋白质沿正交方向组装形成棋盘状的二维纳米阵列。该方法将大量的发色团密集有序地组织起来,无需借助模板,也无需耗时的合成过程。高分辨透射电镜测试表明荧光蛋白在组装体中排列密集,取向一致,分布均匀,是一种理想的光捕获模型。

20190615100525_54d1f4.jpg

与有机染料不同,荧光蛋白拥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外部紧密排列的β折叠桶不仅将发色团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保证了荧光性质的稳定性,还尽可能地避免了相邻发色团近距离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自淬灭。荧光蛋白这一优异的抗自淬灭特性赋予了共同组装系统良好的光捕获能力。荧光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均证明该光捕获系统被成功构建。自组装形成的二维光捕获蛋白质纳米片具有多个能量传递路径,吸收的能量可以先在供体之间进行传递,随后再传递至邻近的受体。不仅如此,相邻发色团之间的距离是连续可调的。通过对连接子的长度做出微小改变,他们还实现了对组装体尺寸的显著控制。最终获得了微米尺寸的光捕获系统。

20190615100525_585779.jpg

总而言之,这项工作发展了一个完全基于荧光蛋白的无模板的光捕获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使用模板带来的限制。此外,荧光蛋白这一生物优化的“核-壳”结构特征为进一步优化染料分子的光学性质提供了独特思路。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13628&idx=8&sn=52159008cb75cab01c8c43fcaef6a959&chksm=80f7deecb78057fa4a06cc0696eb3cf8892f14d1579666e89983325a6c51c6a88a7e0442b225&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纳米 荧光蛋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