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视角看山区农村的未来 —《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读后散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8-15

来源:中国土地学会订阅号

【作 】张凤荣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5


7月6日收到张凤荣老师寄来的新著《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读后掩卷沉思,不禁想起了2017年张老师来宁夏时的情景,联想《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所揭示的问题和这些年我在农村的见闻,禁不住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权当是向张老师的再次请教。


一、走近山区农村


  2017年夏,张老师来宁夏,提出要去移民迁入和迁出地调研。我陪同他前往贺兰山东麓的移民点——闽宁镇原隆村调查,张老师在此处调查了移民的来源,了解到原州区炭山乡是个典型的移出地后,他决定追踪调查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迁出—迁入地。前者是将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陷入贫困的农民移入北部引黄灌区边缘,发展城乡结合、农工兼营的典型村。后者是宁南黄土丘陵地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化、社会贫困的典型村。

  读到《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第二章描述宁夏原州区农村衰落情景后,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又有些许陌生。张老师在书中勾勒出了黄家腰岘村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人口迁入和80年代以后的吊庄移民、劳务输出以及生态移民的两个相反过程,既是该地区的历史缩影,也反映了当地环境退化的症结所在。对丁汉平的采访明显地表达了种植撞田的私人收益是传统农民所留恋的,但是由于撞田的社会成本高,引发的水土流失和地貌灾害对生态环境危害大,政府实施了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其实这就是山区农村未来的关键问题,是张老师为第六章埋下的伏笔。

  今天看到张老师对原州区的研究,更加证明了他当时研究一对迁出-迁入地的精心设计。书中所涉及的大量事实和数据来之不易,这些年他还调研了陕西米脂县、山东沂水县、重庆酉阳县、云南寻甸县、福建德化县等,足迹所至我国华北、西北、东南、西南。视野所及更加广泛,有他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乃至日本等地的调查或感受。


二、山区农村:另外一个世界


  张老师在本书的绪论和后记中都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在山区农村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和开展乡村振兴必要性的不断思考。书中,他显然没有将“山区农村”视作普通的乡村,而是将其看做是另外一个世界,根据山区农村土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贫困等关键特征,以此与平原农区区分。

  除了农村发展由山区而及平原这个源流脉络,张老师在书中还做了一个“局”,那就是中国土地利用史的空间展布,由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再向东南地区,最后西南。与第一章山区农村的起源相呼应。宋明两代是山区农村的滥觞。正如书中所述,唐代以来的人口南迁和宋代的偏安东南,积贫积弱的宋代又是中国总人口和南方人口密度的历史高峰。所以,宋代的农田“上山下水”和山区村落的进山入垸算得上是土地利用史的里程碑。还有明代中叶以后,美洲的粮食作物,包括番薯、玉蜀黍、马铃薯传入中国。它们适宜在贫瘠、高海拔种植,而且耐旱多产,使得山区有了成为另外一个世界的物质条件。

  若从山区农村的历史文化来看,人们对于山地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相传明末李闯王兵败后进入秦巴山地的镇巴县盐场镇,今日的李家营就是闯王的后裔。顺治皇帝放弃皇位进山入寺皈依宗教。《白鹿塬》中白孝武为了躲避抓丁,在白嘉轩指示下到相去不远的秦岭山里躲避。历史上有不少盗匪在山里生活,最后发展成为村落,那些因为无地或者为了躲避徭役赋税和抓丁的佃民,遁入深山。在现代人看起来交通不便、地形崎岖、耕地资源稀少等等不利条件,恰恰是进入山地的这些人所需要的。这是一种不同于山外的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对资源分配、文化多元化平衡和补充的区域,是让无地农民可以栖身的区域。这是另外一个世界。


三、山区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我曾受宁夏大学与岛根大学中日联合研究所的邀请于2005、2008、2014年三次到日本考察交流,私以为将中国东西部农村与日本农村的现状连接起来,就是一部世界农村由粮食短缺到贫困再到反哺的完整历史。日本农村的大趋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述“人口回流和经济恢复的山区农村鲜有”。或许只能延缓农村的衰落。我在日本的感受亦是如此,农村的衰落关键是年轻人看不到未来而流出。因而,我认为张老师为山区农村思考,其意义绝非仅仅是个科学问题。

  张老师在后记中补充,在城市化还不充分的背景下,一些前景不明的山区农村盲目振兴可能会造成“过程性浪费”。该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偌大中国南北西东千差万别情况的理性分析。十多年我一直在宁夏盐池县做研究,这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小的农牧交错县。在一部分农户进城之后,留下的每个农户实际有几百亩草原。一些留在农村的、年龄大的农民通过发展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滩羊养殖,户均年收入可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且越是年龄大的农民越倾向于牧业。因为放牧需要的劳动力少,对劳动力的技术和体力要求不很高。十多年的草原围栏,也便于放牧了。我也关注了贺兰山生态与资源开发的尖锐矛盾的多种现实表现。在新时代,由于生态功能分区,特别是随着空间规划的落地,城市日益成为人口聚集的区域,越是这样越需要山区发挥巨大的、多样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生态调节和生态支持功能,用于平衡或者补偿城市和农田对于资源的巨大需要和快速循环。因此,山区农村的发展需要在山区与平原、城市与乡村的大格局之间进行功能权衡,需要“两个世界”相互关照。这或许就是张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从全域综合的角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仅仅是我结合所知对《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一鳞半爪的理解。因为受张老师对山区农村的研究的触动,我在来不及深思又没有专门研究农村的情况下,就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目的是鼓呼山区农村研究,也回忆一下2017年那个夏天。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来源:clsscn 中国土地学会订阅号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UxMzQzOA==&mid=2247485282&idx=2&sn=2d74c12dd17d1d71d50bef6f7588ff5a&chksm=eabbf353ddcc7a456ea334093d246eaeec78f453be1fd78c1c35dbc9983929ab267633ddb33a&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农村 农民 三农 张老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