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奇:麦田里的“守望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16

20191016080240_0b8320.jpg

 欧行奇指导学生小麦育种作业

在河南省辉县市,有一片500亩的小麦育种田。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欧行奇都会泡在这里。双手粗糙、皮肤黝黑,蹲在田间地头里,怎么看,欧行奇都不太像人们印象中的大学教授,反而像个地道的农民。

这一片又一片的麦田,就是欧行奇的育种“实验室”。与小麦结缘30多年,他靠着对传统育种的科学判断、敏锐的眼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育出多个小麦优良品种。

“在我心中,麦田是世上最好的的风景,我一直都在追寻吃好吃饱的梦想。”欧行奇说。

最“沉醉”麦香的味道

“黄淮小麦看河南,河南麦熟天下足。”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欧行奇对小麦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每每闻到麦香,都令我魂牵梦绕”。

他出生于1964年,是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欧行奇听着“啃树皮”的故事,过着“舔碗”的生活长大。过年、过节是他最期待的时刻,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吃到白面馒头。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高考时他毅然考取河南百泉农专。1986年毕业分配时,他放弃了待遇高出留校一倍的工作,师从小麦育种大家黄光正学习育种,又先后给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王世杰当助手。

在上世纪80年代,欧行奇跟随茹振钢当助手时,小麦育种田只有30多亩,大部分工作依靠手工劳作。在最繁重的麦收季节,全部收完小麦需要20多天时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中午也不休息,晚上还要加班到,10点多。不仅身体累、而且环境脏,特别是打麦机一开,麦灰飞扬,浑身看不到一点干净的地方。”欧行奇说。

2005年组建新团队二次创业后,欧行奇开始了新的育种工作。位于学校农场的试验地里没有休息的地方,白天工作累了,就躺在水渠内,借着小麦植株遮挡阳光,晚上就在晒场露宿。没有工作室,欧行奇就把自己家当成工作室,试验的小麦在家中空地摆放得整整齐齐。

即使环境艰苦,欧行奇也不改初衷,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培育推广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连续6年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6亿亩,增产效益达200余亿元。

选择小麦育种是一种“幸运”

随着经济发展,不少农民进城当了工人,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女,那庄稼谁来种?

作为经常泡在大田的人,欧行奇深知我国小麦种植的现状:“我们人多地少,如果我们的产量不高,根本就不够吃。育种就要关心老百姓能不能多有点收入、多打点粮食。所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咱们在育种上下功夫比较大。”

欧行奇认为,育种是科学与机遇的集合,但选择育种也是一种幸运。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欧行奇培育出了被誉为“河南第一麦”的“百农207”。

初期科研经费不足,没有机械化的播种机和收割机,为了控制试验精度,欧行奇就用手一颗颗地播种。这样的劳动强度很大,但在他心中,做育种就要“身体受得住煎熬、心里容得下委屈”。

500亩的试验田,按照正常步速走完就得10天。繁忙的时候,欧行奇的微信步数每天肯定不会少于3万步。当地农民平均每人才种一亩半地,团队的人每人要种25亩地。

河南种植的是冬小麦,选种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冬天要看小麦的耐冻程度,春节要看小麦生长发育是不是稳当,抽穗还要记录日期,生长后期要关注病虫害、干热风……一年365天,他有300天泡在田里,就连大年初一,也要去田里转转。

“选种子是个眼力活儿。”为了不与种子优秀性状错过,团队的人采用“大海捞针”式的方法,先海量种植,再精选优选。虽然过程辛苦,但成功率大幅度增加。

就是靠这样“老老实实”、数年坚持的工作,“百农207”于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2015年秋播面积达500万亩以上,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主导品种。用老百姓的话说,“‘百农207’好种、好管、好吃、好看,非常皮实”。

自2016年秋播起,“百农207”在河南省及黄淮南片的推广种植面积连年排名第一。根据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统计,2014年至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5909.4万亩,对保障全国主要麦区粮食丰收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河南新乡这个地方‘风不调雨不顺’,年年又有自然灾害发生。‘百农207’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考验,尤其是抗倒春寒能力表现突出,这是黄淮地区的第一品种。”

欧行奇的老师杨永光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实践出理论,实践出方向,实践出真知。”

育种也要重视原始创新

在成功育成“百农207”之后,欧行奇团队制定了更高的小麦育种目标,通过规模化、规范化育种,使小麦育种效率成倍提高,2017年又新培育出“百农307”等突破性新品种和“15—123”“15—176”等优异种质资源。

事实上,按照一般的小麦育种规律,产出一个新的小麦品种需要8到10年时间,而欧行奇却用10年时间,育出了7个小麦新品种,是什么让他获得了这样的成绩?

欧行奇说:“育种就是要满足农民大田生产需要,他们的主要诉求就是抗干热风、抗倒伏和抗倒春寒。我们既要相信眼睛,更要相信数据,把经验和精准评价相结合。”

在育种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尊重权威、不唯权威”。大部分人认为小麦遭受倒春寒和品种没有关系,是气候原因。但他在育种中发现,品种的抗倒春寒能力有差异。例如“百农69”整体是不抗倒春寒的,有一年他种了400个单株,发现有2株是抗倒春寒的。因此得出结论,小麦品种里有0.5%的概率是抗倒春寒的。正因为有了这个认识,2013年大片小麦“倒下”后,“百农207”安然无恙。

在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中,欧行奇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小麦大田用种原种化”和“小麦免去杂原种生产技术”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提高小麦种子质量的基础上,使每亩小麦种子生产成本节约50元左右。目前已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在多地小麦种子生产中普及应用。

“我们要让百姓把‘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上,目前我国中筋类型的小麦品种众多,但优质中筋的小麦品种依然短缺,今后要把优质放在育种目标的重要地位。”欧行奇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0/350238.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小麦 农业 欧行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