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的伪绿没有用——专家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为上海生态把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24

来源:上海科协

记者:王毅俊


  上海这座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的国际化大都市,在70年跌宕起伏中始终秉持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中流击水、勇立潮头。未来,上海更将凝聚起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把“绿色生态”作为这座城市更持久、更深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稳步迈进。




  日前在“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上,组委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截至2018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达16.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4%,湿地保护率为50.45%,人均公共绿地8.3平方米——而在1949年,这一数据只有0.132平方米。在随后的名家讲坛上,上海市绿化与市容局管理局副局长顾晓君打趣说:“这是从‘一只鞋’上升到了‘一间房’。”


  20年前,崇尚自然主义的英国注册景观设计师李·帕克来上海定居。那时,他发现上海的绿地公园很少,市民们对自然主义的景观设计理念也并不很认同。帕克说:“我从小在英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城市里有公园、树林、小动物。实际上已有研究表明,远离自然不仅会让小朋友失去幸福感,就连成人也会患有压力大等情绪问题。”不过这些年里,情况正在改变:上海城市里一个个绿地出现了,人们周末喜欢去大小绿地拍照、休闲。张家浜绿地、北蔡绿地等作品更是李·帕克的得意之作,他将自然主义风格设计融入作品中。



  不过,专家们心中对于“绿色”的追求不止于此——不仅要满眼皆绿,更要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上海的不少绿地、树林中,还存在着树种结构单一、养护使用大量杀虫剂等问题。”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看来,人造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一来,其生态系统不够健全,易滋生虫害;二来,为了养护树林,过量使用的杀虫剂赶走了依树而生的鸟类和昆虫,导致有绿无虫、有绿无鸟;有些地区还种上了热带植物等根本就无法适应上海气候的树种。“这其实是一种伪绿。”达良俊说。



  未来,应该在上海看到更多样的本地动植物,这是很多生态学家们的共同心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表示:“除了城市之外,上海还有3000平方公里的滩涂和河口湿地,这里栖息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是极为重要的生物敏感区。


  此次,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先生受聘为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形象大使,并发起《生态文明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做自然保护的宣传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未来的建设者,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壮美华章。



来源:SHKX47 上海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xMTUxNA==&mid=2653015225&idx=1&sn=4e93a0c20669f25fdd9397d7c30bbd69&chksm=84098b0cb37e021a619e24a5369df8802d3adf9478dfa2d3e878765b62db4b73209ff31ba075&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上海 自然保护 看上去很美 绿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