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自闭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钥”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3-04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的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发病率约1%,致残率高,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刻板反复,部分患者还伴有智力障碍。自闭症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行为训练和康复方式的效果不确定。近日,浙江大学罗建红教授团队在自闭症研究上取得新突破,这项实验研究或可为人类治疗自闭症提供新思路。

  成年期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

  当地时间3月1日,罗建红教授团队在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神经元》发表了关于自闭症小鼠模型社交行为的研究,文章题目为《内侧前额叶皮层Gamma震荡失衡导致Neuroligin3R451C基因敲入小鼠社交缺陷》。

  应用于实验的是小黑鼠,罗建红团队首先锁定了社交关键脑区,然后进一步锁定了脑区里面的关键神经元类型,最后解码社交的“信息密钥”。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内侧前额叶皮质一种特定式样的脑电波异常导致自闭症模型小鼠出现社交障碍,在成年期通过操纵该皮质的特定类型神经元可恢复这种脑电波并克服社交障碍。

  小鼠的遗传缺陷的基础信息来源于人的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小黑鼠会表现出过度活跃、重复刻板和社交缺陷,与人类一样,小鼠也有NL3基因,其在神经发育中的功能也相似,这是推论的科学基础。在寻找到PV神经元是以神经连接素NL3基因突变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疾病基础后,课题组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按照低频gamma/theta振荡式样刺激该小鼠在内侧前额叶皮层的PV神经元,小鼠的社交行为缺陷就得到有效恢复,好似用“信息密钥”打开了“社交律动”。课题组通过光遗传学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前额叶皮层和PV神经元调控小鼠的社交行为。值得一提的是,

  只有合适频率组合刺激PV细胞才能有效恢复社交功能,这是个独特的发现。这个发现可能还适用于其他自闭症模型,并且提示了成年期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

  应用到人类,还需要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

  这项为期四年半的研究工作,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曹蔚和林燊,共同通讯作者是罗建红教授和许均瑜副教授。在这项研究中,曹蔚主要负责关键脑区和神经元类型的鉴定和特性分析,林燊负责解码社交密钥与行为学拯救,罗建红教授和许均瑜副教授负责项目的研究方向的把握、整体设计和协调。

  罗建红团队表示,通过前述的发现提示,可以通过精准调控特定神经元的活性来治疗自闭症,且由于实验模型鼠已经成年,该手段对于成年的自闭症动物仍可具有治疗效果。罗建红团队认为,如果人类自闭症有相似的机制,则可以通过物理或药物手段

  提高人的前额叶PV神经元功能,以重建前额叶低频振荡,达到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的目的。作为核心症状的社交缺陷的改善,可能还会对自闭症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从治疗自闭症小黑鼠的成功到治疗自闭症人类的成功还要走多久?罗建红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真正应用到人类,还需要更多基础研究来证实我们的发现对于自闭症的普适性,也需要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此外,还需要了解发现社交编码改变的具体分子或细胞机制是什么,这样才能锁定比较好的药物或物理治疗靶点;最后,才是开发相关药物,进行动物实验的探究,并在得到确切疗效后进一步进行临床尝试。

  接下来,罗建红团队将进一步对异常神经元系统更小单位的分子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够研制出相应的药物提供基础,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探索,从而为缓解自闭症提供更深入的机理认识和新的思路。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kj/201803/t20180305_4637119.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