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零距离 | 陈填烽教授:不忘初心 仰取俯拾 “硒”心不变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26

来源:X一MOL资讯

导语

你了解“硒”元素么?它和人类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和“硒”有着不解之缘的陈填烽教授多年来坚持“硒化学”的研究,在硒纳米医学、创新药物与疾病精准诊疗等方面开展深入地探索。从初识的好奇到由衷的热爱,他在逆水行舟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地坚持和积累;从年轻的“80 后博导”到优秀的“南粤优秀教师”,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硒在生物医学及肿瘤的精准诊疗方向努力寻找突破口和新思路。

本期栏目对话暨南大学陈填烽教授,带您近距离了解其人其事。

人物介绍

20191026102007_79dfe8.jpg

陈填烽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副院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米诊疗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9 年考入暨南大学化学系,于 2005 年获得硕士学位,2008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暨南大学担任副教授,并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10 晋升为教授。现担任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米诊疗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纳米化学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陈填烽教授一直致力于肿瘤靶向药物的化学设计与作用机制研究,在纳米药物的诊疗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 SCI 论文 200 余篇 (封面论文 30 篇,H-index 52),申报转化多项专利,获得 20 个省部级项目资助,入选包括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 863 青年科学家等在内的多个人才计划,并获得领域内的多个奖项。

20191026102007_7d9307.jpg

陈填烽教授团队(第一排中:陈填烽教授

导师零距离之Q&A

20191026102008_84d2c6.jpg

Q1

您一直致力于靶向化学创新药物的研究,特别是硒化学创新药物与疾病精准诊疗的应用研究,探索了硒在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阐明其作用机理与作用靶点,为硒的生物医药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您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方向目前的主要挑战性问题有哪些?

陈填烽:在工作的这十年,我一直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药物设计理念,开展硒纳米医学与肿瘤精准诊疗的研究。我们知道,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生物学功能广泛,大量流行病学、临床前和临床干预研究结果都显示硒在防治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中起到重大作用。本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药物设计理念,我们在硒的纳米医学与肿瘤精准诊疗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首先是针对硒的化学形态及剂型改造这一科学难题,我们根据硒的化学特性,进行了硒的设计合成与纳米制剂改造。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设计了多个系列、不同功能化的靶向性纳米硒。同时,我们发现多个系列的纳米硒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在肿瘤的放化疗协同增敏方面效果显著。其次,功能化纳米硒可以作为肿瘤免疫致敏剂,这是我们近期比较重要的发现,也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功能化纳米硒能高效激活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增强其杀死肿瘤的持续性,真正做到了高效低毒。同时,将其与低剂量的X射线放疗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整体治疗效果,实现多模态的肿瘤免疫治疗。这两方面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我们也进行了些探索,希望能对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有所贡献。这些工作也有幸获得了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及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的资助。

在这些研究方向中,主要的挑战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总结起来大致有几个:首先,如何进一步针对肿瘤及其微环境的生化特性进行硒纳米药物的功能设计仍然是重要的难题;其次,关于硒药物协同增强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的相互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也是未来急需弄明白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阐述,将为开发新型的含硒肿瘤精准诊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及新思路。

20191026102008_8754e9.jpg

Fig 1. 纳米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的研究 (J. Mater. Chem. B, 2018, 6, 4756)

Q2

您大学的专业是应用化学,但还选修了会计和新闻传播学等热门专业,您求学阶段的兴趣爱好是不是特别广泛?是什么激发您最终选择了科研的道路?

陈填烽:是的,跟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刚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还谈不上特别明确,暨南大学的会计和新闻传播学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就业也好。所以在大学期间,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修读了这两个热门专业,期望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

很难用简单的一个事件来讲述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应该是这一路的经历:遇到悉心教导的老师,面对各个实验发现激发的好奇心,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最终指引我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自从有幸在大三的时候,进入导师郑文杰教授实验室,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了“硒”,开始了对“硒”元素的研究,也正是大三期间第一次跟“硒”的亲密接触,从此跟“硒”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点,这一做就做了近20年。对于很多人而已,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没有学术兴趣的支撑,很难在日复一日的实验中获得快乐。兴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有了兴趣,我们才会潜心研究,“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压力”!本科期间有幸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为后来读研读博积累了基础。硕士期间在导师郑文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得以提前1年毕业。2005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黄荫成教授实验室读博,从化学转到生物医学领域,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另一片无边无际的学术海洋,到处都是新奇有趣的事情,以前所合成的有机硒和纳米硒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活性的研究,自己曾经的假设也得到了验证,自己所合成的某些药物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是有用的,而且还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那时特别开心,特别兴奋!可能这就是对生活、对科研的热爱,正如诗人王国维讲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Q3

在您从事科研的道路上是否有什么特别有意思或者难忘的科研经历及感悟和大家分享?

陈填烽:正如前面所讲,在科研道路上,培养自己的兴趣特别重要!我刚从暨南大学到香港去求学的时候,虽然感觉一切都很新奇,但是,困难也如冰山一样存在着。因为导师做的是肿瘤生物学方向,主要做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而自己本身是学化学出身,之前只做过合成,对于生物学及医学的研究一窍不通,研究方向的差异再加上语言上的困难,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在不断的磨合中,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把硒的设计合成与药物药效、靶向设计与制剂改造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找到新的希望,探索新的学术研究切入点,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现在想起来都感谢自己曾经的坚持。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即便是再有兴趣的事,少了坚持这一步,近在咫尺的目标也可能遥不可及。不要轻言放弃,再坚持一下,再坚持多一下。

Q4

从“80后博导”到 “南粤优秀教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对于学生培养,您有什么样的培养理念?作为导师,您对学生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陈填烽:“教师立德,方能树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是我培养学生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每位年轻老师都必须努力给学生做个好榜样,用自己的努力去感化、带动学生!对于学生而言,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实验室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在兴趣的指引下,坚持做下去,才能够做出成绩,慢慢的就会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Q5

从课题组的网页看到,您的团队参加了不少会议论坛和学术交流的活动,您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填烽:对学生来说,参加学术活动很重要,所以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学术活动,也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现在科研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这个领域的难点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参加学术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去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有志到海外或者其他机构从事研究的学生,通过学术活动可以认识更多杰出科学家,通过聆听报告可以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并且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都非常难得。

Q6

首先恭喜您当选为 RSC 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8 年度优秀审稿人!而您本身也发表过多篇高水平的文章,包括不少的封面、热点论文,从作者的角度,您觉得撰写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从审稿人的角度,您觉得什么样的文章值得发表和推广呢?

陈填烽:其实很多同行做得比我们好很多,我们只是努力在“硒”这个领域坚持挖掘一些有趣的故事。对于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我觉得有几个要点:一是科学创新点,我们在文章所发现的点、呈现的数据、研究的内容,要能对科学有贡献,帮助读者去了解我们未知的世界,或者未来能够更好的服务、改善人类的生活,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做科研的初衷与“初心”。要杜绝做重复别人的工作,虽然数据很多,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带来新的知识点或创新。二是图与文字的质量,图要美观,从作图到颜色的搭配,到TOC示意图的制作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让读者看起来舒心,赏心悦目!文字上也要下功夫,我们属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要把文章写好、很到位的表达我们的意图与意思,确实有难度,但我们都必须争取去做好,每个文章在投出去之前都要让自己觉得完美,过了自己这一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守住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从审稿人的角度而言,我通常会看文章的创新性与完整性。正如前面所说的,创新性体现在我读完这个文章后能否学到东西,是否对科学界带来新的知识,是否做了新的贡献;完整性体现在整个文章的设计是否科学、完整、充分,不能为了赶文章而对数据“缺斤少两”,读完感觉缺了点什么,少了点证据,“意犹未尽”的感觉会让人印象大打折扣。因此,每个文章都要在发表之前尽量的完善、尽量的充分验证,每个作者都要把自己的文章当做艺术品一样精心雕琢。

Q7

除了科研,您平时最大的爱好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平时会选择哪些方式放松自己?

陈填烽:我自己比较喜欢安静,平时爱喝茶,品尝各种茶,在泡茶过程中让自己平静放松。偶尔换换不同的茶具,对比自己产业转化的富硒茶与普通茶叶的区别,在喝茶中找回研究的乐趣,也是人生很快乐的事情。

科研很枯燥,很辛苦,学生工作在第一线更辛苦!所以,在工作之余,我比较喜欢组织学生们一起做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跑步、打打球之类的,迎新送旧也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跟大家一起放松,劳逸结合。

Q8

如果没有选择科研,您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者工作是什么?

陈填烽如果没有选择科研,没有选择做一名教师,我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就是医生。从小想当医生只是种单纯美好的愿望,被“白衣天使”的称呼所激励。在这些年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医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医生的不易,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救死扶伤”。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生是能顶住压力给人“生”的希望的人。所以,如果没有选择科研,我想继续在医学上有所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X-molNews X一MOL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621643&idx=7&sn=957ff2491134318672aece88ee33f634&chksm=80f83f5bb78fb64da4f563c4f57f02ed844680a61f6ca1c7e82dcf851aade1930366974c43b6&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肿瘤 化学 暨南大学 陈填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