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氢帮助理解恒星的形成 | 《自然》论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0-15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

本周《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H I 21-centimetre emission from an ensemble of galaxies at an average redshift of one 报告了对平均红移为1的一组星系所释放的原子氢的测量结果,这是已知的首次测量——由印度升级后的巨米波电波望远镜(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完成,或有助于我们理解星系中恒星的形成。


恒星形成涉及气体落入星系形成原子氢,原子氢继而转化为分子态(H2),再被用来形成恒星。此前在红移最大为0.4的星系中检测到过原子氢,但是已有的望远镜一直难以测量红移更大的星系。红移衡量的是天体向远处移动时发出的光波长增加了多少,它可以用于测量距离星系的距离。缺少对更遥远的星系的测量,限制了我们对于星系演变的理解。


印度浦那国家射电天体物理学中心的Aditya Chowdhury、Nissim Kanekar及同事搜索了红移在0.74–1.45之间的7653个恒星形成星系所释放的原子氢,发现原子氢的平均总质量比得上——或可能大于——恒星的平均质量,为恒星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燃料。他们在估算恒星形成速率时发现,观测到的原子氢质量只能再为恒星形成提供10-20亿年的燃料。这意味着落入红移为1的星系的气体可能不足以维持高恒星形成速率。

巨米波电波望远镜 | 来源:Rakesh Rao

©Nature

   Nature | doi: 10.1038/s41586-020-2794-7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原文:

H I 21-centimetre emission from an ensemble of galaxies at an average redshift of one

相关文章

金星云层中发现磷化氢 |《自然-天文学》论文

氢气氛下的生命 |《自然-天文学》论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来源:Nature-Research 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AyMDY0MQ==&mid=2652581209&idx=5&sn=32f5c0730845f24a15897d1f32dbefac&chksm=80cc83d7b7bb0ac1b71354a3f5de8287990bd200221f3233713f4eb8f20cf2b39d306f4c2ab6&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学 原子 恒星形成 天文 最大的恒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