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志院士:从全球性挑战 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0-26

来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病毒无处不在,我们如何应对?

新冠疫情之后,下一次全球性危机是什么?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第七期大师系列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为研究所师生作了题为“从全球性挑战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师报告。报告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长陈发虎院士主持。

焦念志院士作学术报告

抗击“新冠”?

——与其“隔离”人类,不如“隔离”病毒

抗击“新冠”,人们戴上了口罩、护目镜,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照顾病患。“与其被动防御,隔离人类,不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屏障,隔离病毒。”焦念志说。病毒对宿主有专一性的特点,环境变化诱发其变异,从动物宿主转移到人类。因此,生物多样性越高,病毒变异的压力就越小,感染人类的几率越小。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焦念志说,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他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不给病毒肆虐、传播、变异“可乘之机”,是我们从这场疫情中吸取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居安思危

——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大危机

新冠疫情之后,下一次全球性危机是什么?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灾害……焦念志表示,“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是下一次全球性危机的导火索。下一次全球性危机带给人类的风险、损失更大,人类的应对能力、耐受能力将随气候变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气候变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一致行动、通力合作,确保人类成功化解危机,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储碳

——从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到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推动者,又不能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为代价进行硬性减排,增加碳汇(即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藏)是两全其美之策。

海洋中充满了一种看不见的“巨人”——微生物。他们在全球尺度上起着营养循环和气候调节的作用。焦念志团队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揭示了海洋中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转化活性有机碳为惰性有机碳,使碳长期保存在海洋里。从增加碳汇、提高海洋储碳性能的角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现了新思路、新方法。

寻求“出路”

——协力保护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30日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中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在应对新冠肺炎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任何国家、任何人在全球性问题面前都不是孤岛,只有各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出发,摒弃零和思维、密切合作、携手应对,才能保证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

报告最后,焦念志院士还分享了自己在“两弹一星”基地参与研修时的感悟,动情讲述了郭永怀、邓稼先等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重要任务研发隐姓埋名、艰苦奋斗、奉献自我的英雄事迹。报告在“沙作金,雪当银,金银滩系心,韶华铸英魂”(《带上我的心》)的朗诵声中结束,在场人员纷纷为科学家精神所感动,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往期推荐 ·


第二次青藏科考 | 智能科考无人机完成高海拔应用实验

丁林:最开心莫过于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获青藏高原深水湖泊最长岩芯 钻探深度达153.44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聚焦地学前沿

荟萃青藏成果

服务科研创

撰文:刘晓倩、范新凤

编辑排版:刘晓倩、何  霞

审核:焦念志、安宝晟、汪亚峰、王利强、王光鹏


来源:gh_87f2d045012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OTg4MTgyMg==&mid=2247484664&idx=1&sn=1eac37ab93eb12f232dd4483895cf3cd&chksm=fac0fcc9cdb775dfe77e84623fea7804c797bb02f59b645a7b30e9d9794bd1ff34967a8f6591&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北京市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