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04

来源:学会服务365

数字产业化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逐渐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22年我国5G通信产业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也将接近1000亿元。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数字经济催生出的实体经济新业态在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 “世界数字经济论坛”将于11月9日在北京召开。

一、外贸行业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升级

外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有两大明显优势。一是数字化转型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加交易机会。以前企业参加会议,需要派若干人员到现场,出差成本涉及食宿费、摊位费、线下场地的布置费、实体样品运送费用等等。而线上参会却省去了这些环节,省钱的同时也更加便捷。此外,直播的素材可以反复利用,并且可以在多平台、多渠道传播。这是线下实体会议难以实现的优势。二是云端化的会议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群的应用,给未来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数字化让外贸产品信息更加精准高效地在需求方面前呈现,以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重新打开了传统的外贸活动,迸发出来全新的创新活力。

二、智能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反映了智能化产品开始加速从小众、概念化向大众化消费产品转化的市场趋势。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制造领域,也正在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等关系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全新动能。

三、智能化带动国际市场更加多元化

过去,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国际市场布局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不断推动国内外市场协同增效发展。

市场合作进一步融合,发展迅速。欧美市场新老客户云集,热情不减。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技术和智能化市场来势凶猛,预计未来三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持续升温,市场规模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在行业结构上,随着智能化产业链的不断扩张,物联网的几何级数增长,除当前发展迅速的智慧金融、智能安防等领域外,未来各个行业的智能化市场发展雏形已现。

四、构建全球化的智能人才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明,我国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本地化服务趋势明显;二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三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建设重要性愈发凸显。虽然我国的智能化人才本土化供需体系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如果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今年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目标,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达30万,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供需比例失衡尤为突出。

根据《报告》统计,智能人才供需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岗位供需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企业的高端研发、应用开发岗位人才供给比例失调;二是不同的技术方向供需不平衡,例如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在整体需求岗位中的占比分别为39.1%和33.4%,但相关技术方向的人才极度稀缺,人才供需比仅为0.23和0.09;三是不同区域人才供需不平衡,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地区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发展高地,人才需求规模占全国总需求的90.9%,人才供给规模占全国总供给的82.9%。

与传统产业因历史原因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智能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在高技术竞争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因此为适应我国智能化产业面向全球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进一步完善全球化的智能人才体系,建设产学研的国际化、高流动性智能人才供需生态体系的需求将愈加紧迫。我国在加快培育本土化智能人才的同时,也会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高端智能人才加入到创新体系中来。

五、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加快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意见》提出,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并强调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为未来我国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就业人数占比达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数字经济发展的用户基础越发坚实,数字经济所占比重持续增加。随着新基建的全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会进一步提速。

未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在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将不断创造出新动能。

注:摘自新浪科技文章《中国数字经济呈现五大发展趋势》,作者为刘玉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深入研究,编制形成了《数字经济百项运用场景报告》。

伍浩指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主要有四方面发展态势:

第一,线上服务新模式蓬勃兴起,激活消费新市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运用于生产、物流、零售、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据统计,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交易额已达34.81万亿元。2011年-2019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第二,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新冠肺炎疫情使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上云用数扶智”行动将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引向深入,推进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创新重构。产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能仓储、个性化定制生产等初具规模,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大新动能。据有关机构测算,数字化转型使相关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物流企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成效非常明显。

第三,新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自主就业、副业创新、灵活用工等生机勃发,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越来越多新兴个体经营者,依托互联网开展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实现了自主就业和价值创造。以外卖配送、同城速递为代表的即时物流高速增长,规模已超过快递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社交电商从业者规模达到4800万,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8%。

第四,共享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共享生活应用场景快速普及,共享生态资料创业孵化平台协同制造平台等共享生产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对于生产力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数据共创,构建形成互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今年上半年,互联网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4.3%。

伍浩认为,新业态虽是后来者,但是依法规范不要姗姗来迟,要及时跟上研究,数字中国建设要坚持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

他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振兴实体经济,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注:摘自中国新闻网文章《中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凸显四方面发展态势》,作者为龙敏。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 智能化技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