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角菊头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单角菊头蝠(拉丁学名:Rhinolophus monoceros),也称独角菊头蝠、台湾小蹄鼻蝠。1体型较小,蹄形叶前缘中央有一缺口,两侧各有一小副叶,体背棕色,毛尖略带红色。2

本种为中国特有种3,台湾、贵州有分布2。夜行性,以昆虫为食。居于洞内较深处。4

形态特征外形:是一种体形比较小的蝙蝠,前臂长40~50毫米,脸部吻鼻端有突出的叶状衍生物,构成鼻叶。耳屏缺失,但有发达的对耳屏,鼻叶构造复杂。有游离的前颌骨,前肢第3指具2指骨。足趾各具3节趾骨;鼻叶包括一马蹄形构造。一纵列的鞍状叶和联结叶以及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顶叶,下颌每侧各具3对前臼齿。在鞍状叶与联结叶之顶端侧面观察呈尖锐形,并向前弯曲。4

毛色:身体背面的毛呈褐黄色,毛基部呈浅黄色,毛尖呈深黄色。腹面毛色呈乳黄色,毛基部呈乳白色,翼膜淡褐色。4

头骨:前颌骨不发达,仅留有腭部甚短,其中央之长度小于齿列间之最小宽度。4

牙齿:齿式1.1.2.3/2.1.3.3=32,犬齿结实而尖长,上颌最前臼齿甚小,位于齿列外侧,而使大前臼齿与犬齿甚为接近。下颌之中前臼齿极小,其位置偏外。4

生活习性这种蝙蝠栖居在洞穴的深处,呈单只或小群栖息,在栖息时往往在岩石的裂缝处用脚钩住岩石呈倒挂。当听到有声音时,则二只耳壳略转动扫集声音,用手电筒照射并不感到惊慌,一旦发出声音,则立即起飞,起飞时间不长就又停息。4

地理分布中国特有5,贵州、台湾有分布。42

种群现状占有面积、分布区缩小或栖息地质量衰退,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1

保护情况国家保护级别:非保护动物。3

CITES公约级别:未列入。3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列入。3

红皮书等级:易危(V)。3

经济意义这种蝙蝠数量较少,以捕食昆虫为食,对农业有一定的好处。4

物种区分小菊头蝠、角菊头蝠和单角菊头蝠,均隶属小蝙蝠亚目、菊头蝠科、菊头蝠亚科、菊头蝠属。这3种菊头蝠在形态上相似,单角菊头蝠的体型最小,角菊头蝠的体型最大,小菊头蝠的体型介于两者之间2。根据联接叶是否向前方弯曲,可以区分单角菊头蝠与角菊头蝠;依据鞍状叶中间裂口基部是否具一对小乳突、前臂长和胫长等可区分小菊头蝠和角菊头蝠。6单角菊头蝠、角菊头蝠第一上前臼齿齿尖清晰可见,而小菊头蝠第一前臼齿齿尖不明显。2

Koop-man认为单角菊头蝠可能是角菊头蝠的一个亚种。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建林 - 教授 -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