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苗床壮秧剂的思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这段时间群主发起的水稻育苗话题大家讨论很热烈,我今天就这个话题,提几点关于壮秧剂及育苗基质产品的思考,作为讨论话题,我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开启大家的智慧, 使这类产品更好地助力水稻生产。

一关于壮秧剂

水稻壮秧剂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第一代产品是九十年代初以敌克松为杀菌剂,加营养及化控成分的产品类型。第二代产品是以甲霜灵+福美双为主要杀菌剂, 加营养及化控成分的产品类型。第三代产品各家杀菌剂种类繁多,大多是药肥酸一体的产品类型。壮秧剂经历了三次更新换代 ,产品在不断进步 ,但是,产品的使用方式没有 进行改变。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 因为壮秧剂扬施比拌土减轻很大作业量,农户为了减少劳动作业量,在实际生产中其实已经对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改变。那么,作为产品的生产供应商,是否应该通过创新产品,来适应用户新的作业模式呢?

思考1:传统壮秧剂拌到底土里,而不能扬施到底土上的原因:是因为药剂和肥料直接接触种子烧芽,才这般要求的。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减轻这个危害呢?答案是可以做到,原来是受到药物品种限制,有些药、肥料烧芽,现在通过技术可以避免。

思考2:水稻育苗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强调把壮秧剂拌到底土里,然后播种,覆土。这个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壮秧剂拌到底土里,只是把底土消毒了,也就是半层土壤消毒,覆土里的土传病菌并没有被消毒。立枯病是土传病害,覆土中的病原菌,会随着浇水不断地重复侵染底土,所以,后期苗床感染病菌在所难免。那么,如果我们将上下层土壤全层消毒,结果会怎么样呢? 结果是防病效果好,出苗率高。尤其是出苗期遇到低温寡照,效果更加显著。提高出苗率,可以减少种子用量,降低投入成本。

思考3:水稻秧苗前期营养供应来自种子自身营养,到离乳期后才大量需要外部营养供应,但现有的应用方式,营养都集中在前期,很多营养随着不断地浇水,流失到盘外了,到后期秧苗真正需要大量养分供应的时候,却表现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弱苗。为此有人后期扬施壮秧剂,这种做法,有的造成激素过量,影响后期产量。 那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产品,达到床土消毒彻底,营养供应充足呢?

二关于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是一款应用方便,能够实现标准化的一个育苗物资品类,是实现水稻现代化育苗的理想产品。但是,市场很多产品还存在下列问题,导致对新技术热爱的用户很受伤,我对此 总结共有三点:1难浇水。2后期脱肥。3插秧飘苗。

针对这三点,提几点改进措施。难浇水:从物料物理结构配比上进行改进;后期脱肥:从基质容量及肥料阶段供应上考虑改进; 飘苗:改进物料配比,调整物料比重。改进以上问题,再配以高效杀菌组合,基质育苗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尹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