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剂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灌肠剂是以排便或灌洗为目的,又称清除灌肠剂。主要为清除粪便,减低肠压,使肠恢复正常功能,这类药剂使用后必须排出。

分类根据其应用目的可分为下列三类:

1.泻下灌肠剂常用的有:生理盐水、5%软肥皂溶液、1%碳酸氢钠溶液等。—次用量为250~1000m],施用时必须温热并缓缓灌入。甘油对肠粘膜有刺激性,故有用50%~60%甘油水溶液灌肠,用量为40~150ml。

2.含药灌肠剂 是指在直肠起局部作用或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液体药剂。很多药物为了避免在胃中破坏或因对胃粘膜有刺激不宜服用;或避免药物的肝首过作用;也有的是因为病人处于不能口服给药状态时采用灌肠给药。此类灌肠剂需较长时间保留在肠中,故又称保留灌肠剂。可加入适量附加剂以增加其粘度。例如:0.1%醋酸、0.1%~0.5%鞣酸、10%水合氯醛溶液(一次10~20ml,加水稀释1~2倍后灌人)等。微型灌肠剂是一种直肠给药的新剂型,用量通常在5ml以下。一般制成溶液或使用凝胶辅料制成凝胶状制剂。药物以分子或微小粒子状态分散,没有栓剂的熔融、释放于体液的过程,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营养灌肠剂 系患者不能经口摄取营养而应用的含有营养成分的液体药剂。也属于保留灌肠剂。常用的有葡萄糖、鱼肝油及蛋白质等液体药剂。

灌肠剂的特点灌肠剂属于直肠给药剂型中的一种。灌肠剂具有易被直肠吸收,较口服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以及胃和小肠消化液和酶系的破坏,避免口服药物对胃的刺激等特点。

灌肠剂的使用范围由于直肠的优良吸收特性,除了直肠病变影响吸收不能通过直肠途径给药以外,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制成灌肠剂,通过直肠给药。灌肠剂临床多用于昏迷患者、婴幼儿及不能服药和服药困难者;营养灌肠剂很少采用直肠给药方式,多数通过鼻饲给药。易产生首过效应的药物以及易受酶系破坏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另外,由于灌肠剂避免了对胃部刺激,许多具有不良气味和味道的药物,为提高治疗依从性,可以通过灌肠用药。1

灌肠疗法存在的问题灌肠疗法在临床应用普遍,导致灌肠用药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例如随意用片剂或胶囊粉碎后,容易存在药物溶解不全或者溶解不了的问题,使得灌肠的疗效受到影响;另外,药物溶解后存在浓度合适性、刺激性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灌肠剂量也不容易把握。此外,临床常将很多药物联合混合后灌肠,也容易导致配伍问题出现;中药材配伍组方没有遵循辨证论治组方原则等。这些可能导致疗效或者毒性问题,甚至对直肠黏膜产生损伤和引起出血等。

抗菌药物灌肠剂1诺氟沙星灌肠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甲硝唑灌肠剂:手术患者均于阴式子宫切除术前给予0.5%甲硝唑溶液200 ml 保留灌肠。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阿米巴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甲硝唑的作用,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复方甲氧苄啶微型灌肠剂:复方甲氧苄啶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用复方甲氧苄啶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疗效较单用中药微型灌肠剂好。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