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2008年6月7日,蚕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绍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种桑是专为供给养蚕的,而养蚕是专为制作丝绸的。中文里对丝绸的描述有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多种概念,可见丝绸文化的高度发达。

发展蚕桑农业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也促进了财富的增加、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为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形成以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为标志的服饰习俗奠定了基础。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典故《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树已经是普通栽种的作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甲骨文当中,人类开始创立文字,在干枯兽骨和竹木平面上记录自己的历史,以保存和自然争斗的经验,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开始有形的延续。他们从自然野蚕身上开始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开始得到轻便柔韧的丝帛。

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的神木。等到先秦时期农桑遍野,文字记述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蚕桑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而变得柔和、华美。

“桑梓”作为家园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北方文学代表《诗经》中出现篇数最多的植物就是桑树,南方文学代表《楚辞》中也提到桑树,可见古代南北地区桑树栽培十分普遍。

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桑园建设为保证蚕桑基地的稳定健康发展, 不出现用工荒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发生, 确定基地建设时遵循单个基地规模要大, 桑园必须集中连片, 而不同的基地之间又要相对分散, 隔离开来, 避免相互之间造成环境污染。在栽桑时通过宣传, 优先和被流转土地的农民签订1年的土地承包合同, 规定谁按技术要求无偿管理桑园, 谁就可以在所管桑园内套种经济作物, 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由于基地的桑园桑树种植采取株距0.4m, 行距2m, 每667m2栽植1 000株的方式, 桑园中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较大, 所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不仅种植的桑树成活率在97%以上, 而且通过桑园内套种, 桑园的空地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桑园建设获得了成功。

大棚及内部设施建设蚕桑规模化养殖必须有合理规范的饲养大棚, 既要考虑养蚕的需要, 又要兼顾综合利用的需要, 在设计上要求: (1) 大棚养殖要立体化。一般活动蚕台3层, 结合挂蔟, 各层宽度一般0.9m, 高0.5~0.9m, 长30m左右; (2) 大棚面积的确定结合每667m2桑园饲养蚕种的盒数建立, 一般以6 670m2桑园为单位, 一个大棚单季饲养10盒左右蚕种计算, 则要求大棚宽10m、高3.5m左右、长35m左右为宜; (3) 采用水泥灌浆大棚, 既坚固耐用, 在操作上又省工省时; (4) 大棚建立在桑园的主干道两边, 两棚之间纵向相距50m以上, 以利于防病及综合利用的开展。1

配套设施建设蚕桑基地建设根据各地的桑园面积, 饲养盒数, 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2处, 蚕具消毒池一个, 配置洗刷机1~2台, 打药机1~2台, 机井1~3眼并配齐抽水机具, 旋耕机1~6台套, 桑园主干道路设置路灯, 并且路面要用水泥硬化。

蚕桑生产中良性循环经济的模式循环单元构成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 在生产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传统经济的生产流程为将资源生产成产品, 再进行废物排放, 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过于粗放, 没有形成资源利用的优势。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为, 将资源生产为产品之后, 对于剩余资源进行再次利用, 形成一个资源循环使用的过程。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 进行生产活动时, 所产生的废物相对较少,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还能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单元循环方式1 桑园

在桑园中较为常见的废弃物为桑枝, 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 所产生的桑枝没有特定的处理标准, 一般都是将桑枝堆放田间, 使其自然枯萎, 这种处理模式不仅为后续桑园种植活动带来影响, 还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针对以上问题, 人们需要挖掘桑枝的利用价值, 对于大型桑园来说, 可以与微生物公司进行合作, 将剪下的桑枝供给给微生物公司用于制作肥料, 形成资源再利用。一般而言, 桑枝经过粉碎处理之后, 可以将其用于香菇的栽培工作中, 有效提升香菇的栽培质量和产量。桑枝粉碎之后剩余的残渣, 还可以作为肥料重新进入桑园, 对提高土壤结构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 桑园废弃物中桑皮和桑根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可以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2 养蚕

养蚕的过程中,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蚕粪, 人们又将其称为蚕沙。在对蚕沙中的含量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 其中含有大量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微生物, 同时还存在叶绿素、果胶和植物醇等多种物质。如果仅是将蚕沙作为肥料或者饲料会使蚕桑业的经济性能有所降低, 无法充分发挥蚕沙的经济价值。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研发了对蚕沙中叶绿素进行提取的方法, 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处理蚕沙的主要途径。主要提取方式为在蚕沙内加入一定量的汽油和酒精进行充分搅拌, 之后静置一段时间之后会形成汽油层分离的现象。此时的叶绿素已经水解成为叶绿素和植物醇, 叶绿素和植物醇被成功提取之后剩余的残渣, 还可以重新用于桑园种植中, 对土壤改良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利用锯末与蚕沙搅拌, 进行平菇栽培, 对平菇的栽培质量和产量均有积极影响。2

3 缫丝

缫丝厂在缫丝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类剩余物质:干下脚料和湿下脚料。干下脚料主要是次茧之类的多种物质, 这些东西都是绢纺厂和丝棉厂搞绢纺和做丝棉的好原料。缫丝后的湿下脚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蚕蛹。蚕蛹富含蛋白质和蛋白纤维。好的蚕蛹可以卖给食品厂家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差的蚕蛹给养猪场做优质饲料, 从蚕蛹中还可提取做蛋白丝的纤维蛋白粉, 从蛹皮中可以提取用途很广的甲壳素。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