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2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维生素K2是一系列含有2-甲基-1, 4-萘醌母核及C3位带有数目不等的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萜烯侧链化合物的统称,根据萜烯侧链上碳元素的数目,可分为K2(10)、K2(20)、K2(35)、K2(40)等。

维生素K2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萘醌基团的衍生物,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维生素之一。

维生素K2(35)则为萜烯侧链上有35个碳元素的维生素K2;维生素K2(35)亦称为甲萘醌-7,这是根据其萜烯侧链上有7个异戊二烯侧链命名的。 维生素K2是维生素K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多用于加速凝血、维持凝血时间、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

基本概述中文名称:维生素K2

中文别名:维生素K2

英文别名:Vitamin K 2;Vitamin K2;Vitamin K2 (generic);2-[(2E)-3,7-dimethylocta-2,6-dien-1-yl]-3-methylnaphthalene-1,4-dione

CAS:11032-49-8

EINECS:234-264-5

作用(1)引钙入骨:维生素K2具有帮助成骨细胞分泌的初级骨钙素羧化,变成活性骨钙素,从而促进血液中的钙离子沉积入骨。如果体内维生素K2充足,就可以激活骨钙素,活化的骨钙素对钙离子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可以引钙入骨,使钙盐沉积,从而促进骨矿化。1

(2)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维生素K2生成骨蛋白质,再与钙共同生成骨质,增加骨密度,防止骨折。

(3)维生素K2可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

(4)治疗维生素K2缺乏性出血症,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加速凝血,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

(5)具有利尿、强化肝脏的解毒功能,并能降低血压。

研究进展1934年,丹麦科学家首先发现维生素K,并证实其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是一类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萘醌基团的衍生物。天然存在的有维生素K1、K2,维生素K1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是食物中维生素K的重要来源;维生素K2主要由肠道细菌合成。人工合成的有维生素K3、K4、K5、K7等。在动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维生素K2,而维生素K1和维生素K3都要转化为维生素K2才能起作用。三种维生素K的形式都在肝中转化成维生素K2,并和胃肠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K2一起被吸收利用。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如人每天约需VA0.8-1.7mg、VB11-2mg、VB21-2mg、泛酸3-5mg 、VB62-3mg、VPP10-20mg、生物素0.2mg、叶酸0.4mg、VB121 μg、VD0.01-0.02mg、VE14-24mg、VC60-100mg、维生素K2婴儿10~20μg及成人70~140μg.

然而由于许多食物中富含维生素K及肠道细菌能合成维生素K。健康成人和年长儿童一般不会因膳食供给不足发生维生素K缺乏。由于维生素K能迅速改善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几十年来维生素K一直用于治疗出血的抗凝剂,似乎不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营养物被关注。近40 年来,尤其近20年来,由于血清维生素K2及维生素K2缺乏诱导蛋白检测技术的突破,全球各地相继报道了众多的有关婴儿维生素K2缺乏引起出血的文章认为维生素K2缺乏是世界性婴儿出血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神经科学家Patrik Verstreke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维生素K2成功消除了导致帕金森氏症的一个遗传缺陷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为帕金森氏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相关论文发布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缺乏后果易造成的新生儿出血:

哪些新生儿、婴儿最易于发生维生素K缺乏造成的出血呢?

(1)出生前妊娠母亲接受抗惊厥药(鲁米那、苯妥英钠),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法华令),抗结核药(雷米封,利福平),化疗药物(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等)。这些药可加快体内维生素K的降解氧化,阻断维生素K的还原,是导致早发性新生儿出血病的主要原因。

(2)婴儿肝胆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管扩张,胆汁淤积,新生儿肝炎,乳儿肝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这些疾病造成肝细胞损害,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加上胆汁分泌到肠道减少或缺乏,维生素K吸收障碍,引起维生素K缺乏。

(3)胃肠道感染,腹泻尤其是慢性腹泻婴儿,由于腹泻时肠道菌丛紊乱,肠道内的正常菌丛减少,合成维生素K2的功能受阻。肠炎时肠道维生素K的吸收不良,大便排出增加,使维生素K缺乏。

(4)长期使用抗生素,较长时间使用β-内酰氨类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丛繁殖和合成维生素K2,抑制凝血因子的羧化反应,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产生凝血因子低下性出血。

维生素K2缺乏性出血按其发生时间分为:

( 1 )早发新生儿出血,发生在新生婴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

( 2 )典型新生儿出血,生后1-7天,

( 3 )迟发性出血,生后8天-12个月。

维生素K 缺乏性出血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早发性出血头部血肿较多,典型新生儿出血胃肠道出血较多,迟发性出血颅内出血较多。颅内出血是维生素K2缺乏症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造成婴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颅内出血病死率高达15-50%。我们在国内七省调查病死率为30.3%。幸存者约有50%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儿童终生残疾。

易导致骨质疏松和动脉钙化:

(1)膳食维生素K(K1、K2)摄入普遍偏低。国外调查显示普通成人平均膳食维生素K总摄入量为男82μg/d,女59μg/d,明显低于国际通行的成人维生素K膳食推荐摄入量男120μg/d,女90μg/d的标准,大部分人存在维生素K亚临床缺乏。
(2)维生素K摄入不足是导致中老年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年龄越高,维生素K摄入越低,中老年人的平均维生素K摄入量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维护骨骼健康2μg/kg的维生素K摄入水平。维生素K摄入不足及衰老造成的内源性K2转化偏低,致使中老年人体组织中K2浓度显著下降,从而诱发钙紊乱疾病如骨质疏松、动脉钙化等。
(3)维生素K2摄入不足,将严重影响骨钙素的羧化及钙在骨骼的矿化活性,即使健康成人也有大约10-30%的骨钙素处于低羧化状态,从而有损骨骼健康。
(4)当绝经妇女的血浆维生素K2浓度低于1.10±0.07 ng/ml时将导致低骨密度,诱发及动脉钙化风险。骨质疏松及骨折。当每天维生素K2摄入低于32.7μg时,将显著增加心脏病。

K2缺乏性出血临床特点:

(1)发病前多完全健康,发育正常、无外伤史,常为突然发生。

(2)多为母乳喂养婴儿。

(3)发病年龄以3月以内为主(国内调查97.4%病例为3个月以内婴儿)。

(4)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婴儿患有肝胆疾患、黄疸、腹泻、肺炎者易于发生维生素K缺乏出血。

(5)颅内出血婴儿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面色苍白、拒奶、尖叫、呕吐、嗜睡或昏迷,前囟饱满或隆起,颅骨缝开裂,四肢抽搐、双眼上翻或凝视、瞳孔散大或不等大。维生素K缺乏出现的颅内出血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的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肌肉注射部位出血、肺出血等。肌肉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是维生素K缺乏的特异性表现。

药用功能治疗维生素K2缺乏性出血症:

在动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维生素K2,而维生素K1和维生素K3都要转化为维生素K2才能起作用。三种维生素K的形式都在肝中转化成维生素K2,并和胃肠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K2一起被吸收利用。

除新生婴儿外,人类原发性VK2缺乏较为罕见。新生儿在出生最初1-2周内无细菌,在胎儿期胎盘不易运输脂类,凝血酶原常有低的现象,数周后方可上升至正常值,如果低至正常值的10% ,新生儿将有出血性疾病。水溶性及脂溶性的维生素K2制剂,都能有效地恢复凝血酶原至正常水平,控制其出血。有些老年人也有维生素K2缺乏,出现凝血酶原时间长的现象。预防血栓使用双羧香豆素过量时,凝血酶原也减少,可静脉注射药理剂量(以mg计的维生素K2,使凝血酶原在数分钟内开始合成,24h达到正常水平)。但水溶性维生素K3的衍生物转变为活化型维生素K2的速度太慢,效果不好。在静脉营养中,输注射液加入了抗生素,阻凝维生素K2 在肠道内合成,病人需要维生素K2的凝血因子在4周内降低至正常值的20%。在输注液中应加入维生素K20.03 ~1.5μg·kg体重-1 。胆道阻塞时维生素K2吸收减少,也可产生维生素K2缺乏,口服或经消化道补给时,必须与胆盐同时供给,有些肝病,由于功能不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补给维生素K对凝血作用无效;需要直接补充维生素K2。

保健功能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

据专家介绍,日本儿童没有一般地区儿童普遍存在的生长痛,这就是因为从小吃纳豆,导致儿童的骨密度高、骨骼强壮健康。贵生坊纳豆素的发明人、日本仓敷大学科学部部长须见洋行教授发现,纳豆菌中富含维生素K2,在每100克纳豆中含有870ug维生素K2,是其他食品的数百倍,研究显示,维生素K是骨内多种蛋白依赖性维生素,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合成,同时,骨钙素中谷氨酸基的γ-羧基化后才具有生物学效应,羧基化的骨钙素可与Ca和羟磷灰石结合,使骨矿化,而这种羧基化必须有维生素K参与,维生素K中维生素K2在人体增加骨密度方面优于其他维生素K。因此维生素K2是增加骨密度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维生素K2中。现代人们的饮食中,缺乏的不是钙,而是维生素K2这种活性物质,纳豆中富含的活性维生素K2与优质蛋白质,使儿童的骨密度更高,骨骼更强壮,消除儿童成长时的生长痛,给一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维生素K2 可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Habu等的一项初步研究显示,在病毒性肝硬化女性患者中,维生素K2可降低其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40例病毒性肝硬化女性患者除接受饮食和对症治疗外,被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或不接受维生素K245 mg/d治疗。随访7年后,21例接受维生素K2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被诊断为肝细胞癌,显著低于对照组(9/19例),且治疗组的肝细胞癌发病晚于对照组(入组后907天对91天)。经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校正后,治疗组的肝细胞癌发病危险比对照组低87%。治疗组的肝细胞癌年发病率为1.6%,显著低于对照组(8.8%)和一般肝硬化人群(7.9%)。

该初步结论尚需得到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实,维生素K2对男性患者是否有同样疗效也需进一步研究。

抗肿瘤机制维生素K2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近几年研究发现,维生素K2可诱导肝细胞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的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

维生素K2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但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存在以下几种:①参与线粒体电子信号的传递。Fredericks 等研究发现 TERE1(维生素K2自然合成所需的异戊烯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可增加 K2的数量,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反应,而最终可导致肿瘤的抑制
作用。 该研究间接证明在肿瘤的生长抑制的多个环节中,维生素 K2 是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一环。 ②通过对Bcl-2蛋白的影响。Bcl-2是一种抗凋亡蛋白,常过度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中。 有研究发现 VK2 在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存在以Bcl-2 蛋白(有关抗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转导信号) 为其分子靶点。通过Bcl-2 蛋白拮抗剂(BAK),直接作用和诱导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维生素K2的代谢产物与半胱氨酸残基 166 共价结合,是诱
导细胞凋亡的关键。 VK2 对 SMMC-7721 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影响Bcl-2的表达实现。 ③对 caspase 家族的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在 SMMC-7721 细胞研究中,综合流式细胞仪和DNA 片段化测定的数据分析维生素K2对其的抑制机制涉及 caspase-3、caspase-8 的活化和 p53的磷酸化.④调节 G1 期相关的细胞周期分子的表达。 Kuriyama 等给予肝细胞荷瘤小鼠含有维生素K2,K3 或 K5 饮用水。 一定周期后检测 G1 相关细胞周期分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4(Cdk4)表达明显减少,相反,细胞周期抑制分子 Cdk 抑制剂 p16INK4a 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多。⑤通过产生 ROS 和 MAPK 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 ⑥影响类固醇和外源性受体( SXR)。 维生素 K2 可作为SXR 的配体,激活 SXR,使细胞过度表达 SXR,减少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运动。 ⑦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表达。 Ide等研研究数据表明维生素K2通过抑制 NF-κB 和 MAP 激酶活性来抑制 MMP,而 MMP 在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⑧抑制血管生成。 Wei-xinga 等维生素K2联合苯那普利对人胃癌裸鼠试验联合治疗组血管生成因子明显下降。⑨影响 NF-kappaB 的活化。 多个研究发现在维生素K2对肝癌细胞抗肿瘤作用的试验中均涉及到 维生素K2通过抑制 NF-kappaB 的激活而发挥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影响细胞周期蛋白 D1 表达。2

市场状况维生素K2产品的使用最早是日本,其纳豆菌中富含维生素K2,在每100克纳豆中含有870ug 维生素K2,是其他食品的数百倍,儿童处于成长期,需要大量补充身体所需,骨质是由维生素K2和优质蛋白质先形成骨元蛋白,再与钙生成骨质,蓄积骨中,增加骨密度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物理性质分子式:C41H56O2

分子量:580.88

物理化学性质:密度0.970 熔点49-50oC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