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纹状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在种系发生上较苍白球(纹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得晚,而被称为新纹状体。纹状体系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此2核并不完全分隔,在前端腹侧是相连接的。豆状核又分为壳和苍白球。尾状核和壳在种系发生上是纹状体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纹状体最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

形态学结构:1、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它接受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丘脑的纤维。由纹状体发出的纤维大部分起自苍白球,这些纤维进入丘脑底部。纹状体主要的机能是调节肌肉张力、协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纹状体受到损害,则其功能发生障碍。

2、纹状体黑质变性:

纹状体黑质神经细胞变性。可致色素脱失,引起肌强直、动作减少、缓慢的动作性震颤。病程长者可有共济失调或体位性低血压。起病于中年以后。病程2~8年。头部磁共振可见纹状体萎缩、黑质变性,晚期有小脑、脑干萎缩。无有效治疗。

纹状体形态学结构及其功能:纹状体是锥体外运动系的主要神经结构之一。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后者又分为壳和苍白球。从发生和纤维联系上看,尾状核和壳属于新纹状体,苍白球属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头端和尾状核头是相连的,在相连处和豆状核内部都有神经纤维进行联系,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这种形态在半球中部的水平切面上十分清楚,故将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一般将纹状体看成是大脑皮质下行传导束的重要中继核。纹状体功能有:①维持肌肉的正常张力;②肌肉运动时保持肌群的协调和相对稳定。临床上纹状体病变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可归纳为两类。一类肌张力紊乱,多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而引起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过少(面具脸)。另一类运动障碍,常常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如震颤、手足徐动和舞蹈症。此类动作往往在情绪激动时增多增强,而在安睡时消失。

与纹状体相关的疾病:1、帕金森病:

特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统的非遗传性进行性神经疾患。神经病理学上,明显的变化是黑质中含色素的神经元减少和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其病因仍不清楚,虽然有一些证据表明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应用含有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哌替啶类似物的药瘾者可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锥体外症状主要是多巴胺能黑质通路变性所致纹状体(即尾核和壳核)多巴胺缺乏造成的。除典型的运动异常(休息性震颤、铅管样强直、运动徐缓、正常姿势反射消失和步态异常)外,约1/3的病人可发生认知、知觉和记忆缺陷甚至完全性痴呆。约半数病人可见抑郁。很多病人也可出现语言障碍、流涎、吞咽困难和脂溢性皮炎。

认识到特发性帕金森病仅是帕金森综合征中的一种是重要的。另一大组被称作“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可具有难以与帕金森病区别的神经体征。药物(即抗精神病药、胃复安、利血平),毒素(例如MPTP、锰、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代谢病(例如Wilson病),脑炎(即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以及种种神经变性(“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病变(例如进行性核上麻痹,黑质变性,Shy-Drager多系统萎缩)等均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疗法的目的是用最低剂量的抗帕金森病药有效地减轻功能损害。病人进行日常活动如劳动、行走、起床或起立、穿衣服和吃饭的能力应作为剂量调整的决定因素。这些功能性能力的损害一般表现为运动徐缓和失调。其他帕金森病体征如震颤和强直,在判断治疗是否充分方面通常用处不大。治疗是对症性而非治愈性的,一般趋向于补充纹状体多巴胺,刺激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以及阻滞中枢胆碱能受体,后者不如前两项用得多。

虽然药物疗法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但是非药物疗法也是重要的。运动、语言疗法、理疗、以及精神疗法都是有益的。就最理想的治疗而言,亲属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4]

2、纹状体内囊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choroidalartery,AChA)区梗死首先由某些学者于1925年报道,AChA于后交通动脉远端约3mm处起于颈内动脉后侧面,少数起始于大脑中动脉或后交通动脉,其近端发出分支供应视交叉下面、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再向后发出重要的纹状体内囊动脉分布到内囊后肢的后2/3、苍白球内侧部、视听辐射及尾状核尾部,再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后,发分支到海马旁回、钩、杏仁核、海马及齿状回前部,最后终止于侧脑室脉络丛。AChA变异很多,但到视束、大脑脚、内囊后肢和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AChA的特点是行程长,管腔细,供血范围广,分支缺乏侧支循环,一旦闭塞尤其是纹状体内囊动脉闭塞时将引起典型的“三偏”症状(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此时可以认为AChA区梗死为狭义的纹状体内囊梗死,颅脑CT表现为整个内囊后肢的低密度灶,多呈棒状,少呈片状。颅脑MRI示内囊后肢长条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1,2]。而通常所说的纹状体内囊梗死还包括豆纹动脉供血区的梗死,病灶多在豆状核的前部、内囊前肢及膝部,为特征性的“顿号”形病灶,从影像学上很容易与AChA梗死区分[3]。由于AChA供血范围广,除“三偏”症状外有时还会出现眼前发花、发白、视物不清等视觉症状;眼球的垂直和侧视麻痹,主侧半球的病灶可出现轻中度语言障碍,非主侧半球的病灶可出现偏侧空间忽略;双侧AChA区梗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下降及假性球麻痹样缄默。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薛国芳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