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以H/C原子比为纵坐标,O/C原子比为横坐标,用来表现煤和成煤有机质演化(煤化作用)的二维模式图。由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于1961年提出,后由石油地质工作者借用表现烃源岩中干酪根的成油演化过程并用来划分干酪根类型。

概述以H/C原子比为纵坐标,O/C原子比为横坐标,用来表现煤和成煤有机质演化(煤化作用)的二维模式图。

提出者由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于1961年提出,后由石油地质工作者借用表现烃源岩中干酪根的成油演化过程并用来划分干酪根类型。

原理蒂索(B.P.Tissot)和威尔特(P.H.Welte)根据范氏图原理通过各类干酪根元素的H/C、O/C原子比随热演化程度增大而变小的轨迹,来解决不同成熟度有机质的类型划分。总的表现是Ⅰ类有机质元素的H/C原子比最大,O/C原子比最小;Ⅲ类有机质元素的H/C原子比最小,O/C原子比最大;Ⅱ类有机质居中。各类有机质元素的H/C、O/C原子比都随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后生作用的不同热演化阶段逐渐变小,但它们有各自的演化轨迹,范氏图对成岩作用和深成作用阶段的有机质类型划分均有效,但对R o 大于2%的深变质作用阶段的高成熟有机质,由于各类干酪根的H/C、O/C原子比差别不大,均集中于狭小区域内,无法区分它们的原始有机质类型。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伦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