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切河谷沉积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各大河流下切河谷的性质、规模皆有相当大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发育在巨厚第四纪沉积层中的下切河谷在横剖面上异常明显,且下切河谷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达250 km,宽10~60 km,深60~90 m,继而将现今三角洲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下切河谷两侧为相应时代的古土壤层,其顶板埋深与下切河谷深度相差达50~60 m。依据地层中古土壤层的分布即可确定冰后期下切河谷的范围。古河谷两侧亦有注人古长江的支流,而且随着钻孔密度的加大,陆续揭示出更小的支流,可见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是支流纵横的河网地区,同时也曾是一个完整的古河谷体系。

简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各大河流下切河谷的性质、规模皆有相当大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发育在巨厚第四纪沉积层中的下切河谷在横剖面上异常明显,且下切河谷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达250 km,宽10~60 km,深60~90 m,继而将现今三角洲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下切河谷两侧为相应时代的古土壤层,其顶板埋深与下切河谷深度相差达50~60 m。依据地层中古土壤层的分布即可确定冰后期下切河谷的范围。古河谷两侧亦有注人古长江的支流,而且随着钻孔密度的加大,陆续揭示出更小的支流,可见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是支流纵横的河网地区,同时也曾是一个完整的古河谷体系。1

形成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存在一个宽10~70 km、下切深度50~100 m的下切河谷,与长江下切河谷不同之处在于在河口湾的顶部下切河谷往往被突出地面或隐伏地下的基岩分为2~3个分支,而后汇成统一的河谷;在河口湾的顶部地区及南侧,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之下或为起伏的基岩,或为下伏的基岩风化壳;北岸大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构成的平原,与谷底侵蚀面时代相应的同样是古土壤层,仅局部为基岩风化壳(李从先等,1993 1 Zhang and Li,1996)。末次冰期下切河谷的宽度远较现今钱塘江河口湾要宽,界限也不一致。1

举例滦河冰后期扇三角洲地区的纵、横相剖面以及众多的钻孔揭示了下切河谷的形状和范围,与现今的扇三角洲基本一致,界限清楚。滦河在滦县出山口进人平原地区,其两侧有高10~20 m的陡坎与晚更新世晚期扇三角洲为界,陡坎延伸至地面以下20~25 m深度。显然,陡坎是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滦河形成的侵蚀面的部分,且由山口至现今海岸线延伸约60 km,呈扇形向南展开,宽度由2~4 km至70 km,下切深度达30~60 m不等。谷底起伏的侵蚀面是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形成的,与下切河谷两壁的陡坎构成统一的侵蚀面,下伏为晚更新世半固结黄褐色冲积扇沉积,上覆为冰后期松散砾质沉积物,因此,该侵蚀面异常明显,极易辨认。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