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phycos遗迹相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这个遗迹相时,把它描述为或多或少与大陆斜坡环境相一致的半深海或风暴浪基面之下浅水到深水之间的过渡水深带的代表,即属于Cruziana和Nereites遗迹相之间的中间组合。后来的研究表明,Zoophycos遗迹相在浅水和较深水环境都可出现。

简介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这个遗迹相时,把它描述为或多或少与大陆斜坡环境相一致的半深海或风暴浪基面之下浅水到深水之间的过渡水深带的代表,即属于Cruziana和Nereites遗迹相之间的中间组合。后来的研究表明,Zoophycos遗迹相在浅水和较深水环境都可出现。1

遗迹类型组成该遗迹相的遗迹类型主要是复杂的觅食迹Zoophycos(动藻迹),它具有由平面到缓倾斜的蹼状构造,呈精美的席状、带状或倒伏的螺旋状分布。在泥质沉积物中,它有时被Phycosiphon(藻管迹)取代,有的环境中还发育spirophyton(旋轮迹),与之共生的常见分子有Chondrites(丛藻迹)和Ptanotites(漫游迹)等。造迹生物几乎全是食沉积物生物。整个组合分异度较低,但丰度有时可以很高。1

组成及特点根据 Seilacher (1978)、 Frey and Seilacher (1980) 及 Bromley and Hanken (2003)的重新评价,Zoophycos遗迹相主要出现在富含有机物质的泥、灰泥或泥质砂底层、静水、氧含量低或缺乏充足氧气的、水循环性差的环境中,如隔离海盆或半封闭海、局限的潟湖和海湾、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滨外至半深海到深海环境,若出现在滨外未受限制的较深水盆羝则往往伴生有较深水型的遗迹组分。在斜坡环境,如果受到陆架边缘或较深的等深流冲刷时,在由浅水到半深海环境的过渡区会缺失Zoophycos遗迹相。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