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静校正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将由近地表调查方法(微地震测井法、浅层折射法等)直接测得的表层参数计算校正量所进行的时移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一个假设统一参考面(或称基准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带介质影响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有些文献把野外静校正称为基准面静校正。野外静校正是地震勘探中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事关地震勘探成果可靠性的工作。

发展简史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风化层对地震勘探的影响,并开始用地震折射波法计算风化层的校正量。直至20世纪60年代,静校正方法虽有所发展,但折射波法静校正方法仍然是主要方法。

20世纪70年代,随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记录道数的大量增加,工作重点从野外静校正转向了室内剩余静校正,试图通过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全部静校正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局限性,野外静校正又逐渐得到了广泛重视。随后的十余年中,逐步产生了许多基于折射波理论,并适用于不同地表类型和观测方式的计算方法,如合成延迟时静校正方法、模型约束初至反演法及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等。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内、外开始了地震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研究,并推出了软件产品。

基本原理野外静校正包括井深校正(即把图中的炸药激发位置s校正到地面炮点位置、风化层静校正和基准面静校正三个部分。当检波器也埋在地下一定深度时,接收点静校正也应考虑检波器深度的影响,其校正量计算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1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近地表调查资料和各种已知信息,分析工区表层结构特点,选择适合的静校正方法;(2)根据近地表调查结果建立合理的初始模型,提高模型反演的精度和速度;(3)根据地震记录初至折射波信息,计算折射层速度和延迟时,通过风化层参数约束反演高速层埋深或风化层速度;(4)分析基准面在静校正量计算和应用中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确保基准面和基准面校正速度选取的合理性,缩小由此带来的静校正误差;(5)研究各环节、各步骤的野外静校正质量监控方法,提高静校正精度和地震资料品质。

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层析法能反演出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克服常规静校正方法的不足,有利于静校正精度的提高,因此地震层析反演静校正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2)野外静校正量计算是假设地震波在风化层中沿垂直方向传播,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研究时变、空变静校正问题,利用波场延拓技术解决“静校不静”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3)针对高速层顶界面剧烈起伏和高速层速度横向变化的情况,仅考虑风化层校正已不能满足资料处理要求,因此研究由高速介质带来的静校正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