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折射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利用地震直达波和地震折射波初至测定风化层(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及高速层速度的方法。由于此法调查深度浅、排列长度短,此法又被称为小折射法。

常用的浅层折射资料解释方法有截距时间法、ABC法和GRM法,各层速度通过拟合时距曲线求得。

观测方式浅层折射法的观测方式有单边放炮、中间放炮和双边放炮(相遇观测),最常用的是双边放炮观测系统;当风化层较厚时,可采用追逐放炮方式。浅层折射法的偏移距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m。接收道距常采用不等问隔,即靠近炮点的接收道距较小(0.5~2m),随着炮检距的增大接收道距逐渐增加。激发震源有浅坑炸药和地面锤击两种。在保证初至波清晰、起跳干脆的基础上,激发药量或锤击力应尽量小,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业内容浅层折射波法的作业内容包括:(1)外业工作选用爆炸、电火花、气枪、重锤和大锤等做震源激发地震波。采用地震测深、连续追逐相遇观测系统,非纵排列和扇形排列的观测系统接收地震波。(2)数据处理。根据同相轴的形状、波的动力学(振幅、频率)特征和速度大小从反射波、绕射波、直达波和面波的背景下识别折射波,并进行炮坑校正,对地形起伏大的剖面做高程校正,对干扰较严重的地震记录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数据处理。(3)资料解释。用各记录道校正后的初至时间和源检距制作时距曲线图,求解各折射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各层速度,绘制地震地质剖面图。常用的解释方法有t0法、截距时间法、延迟时间法、t0法和差数时距曲线法、时间场法、表层剥去法和哈莱斯法。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均可用计算机完成。

适用范围浅层折射法是常用的近地表调查方法,它适合于地形较平坦、速度从浅到深增加的层状介质地区。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等优点,但解释结果可能存在多解性。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