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波沉积层序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内波、内潮汐沉积广泛发育于深水海洋的各种环境中。在不同环境、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特征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有区别。根据现有的研究程度,内波、内潮汐沉积鉴别标志归纳为如下几点形成于深水环境,具有特征的指向构造一双向交错层理,常见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具有特征的沉积层序,沉积物粒度较细,缺乏生物扰动构造,通常出现于海平面上升时期(He and Gao,1999)。此外,还可出现砂岩与页岩的韵律性互层、双黏土层、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的交互出现、爬升波纹层理、鱼骨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简介内波、内潮汐沉积广泛发育于深水海洋的各种环境中。在不同环境、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特征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有区别。根据现有的研究程度,内波、内潮汐沉积鉴别标志归纳为如下几点形成于深水环境,具有特征的指向构造一双向交错层理,常见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具有特征的沉积层序,沉积物粒度较细,缺乏生物扰动构造,通常出现于海平面上升时期(He and Gao,1999)。此外,还可出现砂岩与页岩的韵律性互层、双黏土层、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的交互出现、爬升波纹层理、鱼骨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1

层序表现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主要有4种基本沉积层序,分别是向上变粗再变细层序(双向递变层序)、向上变细层序(单向递变层序)、砂泥岩对偶层向上变粗再变细层序(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泥岩-鲕粒灰岩-泥岩层序。1

变化及特征向上变粗再变细层序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层序中部粒度最粗,向上向下均逐渐变细,反映水动力条件的弱-强-弱变化(高振中等,2000,何幼斌等,2004)。而水动力的弱-强-弱变化是内波、内潮汐周期性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反映内波、内湖汐周期性的垂向序列。

向上变细层序的特征是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层序下部粒度最粗,向上变细,与上覆泥岩呈逐渐过渡;与下伏泥岩突变接触,分界线明显。按照沉积构造特点也可分为2种亚类。这是内波、内潮汐活动由弱至强的变化速度很快,以致先期形成的细粒沉积被其后的强烈流动所侵蚀,因而使得只保留由强至弱时期的沉积,即其垂向序列仅为正递变(He et al.,1999,高振中等,2000,何幼斌等,2004)。这是一种与内波、内潮汐剥蚀作用有关的沉积序列。

对偶层构成的向上变粗再变细层序是在平缓开阔地带内波、内潮汐作用引起的双向流动的流速通常较水道环境小,而水流倒向时的相对静止期较长。在这平潮期内,泥质悬浮物质可以沉积下来,与涨潮或落潮期形成的砂质沉积构造频繁互层。而由于更大周期的控制,这种频繁互层又会显示对偶层双向递变(Gao et al,,1998,He et al.,1999)。这是一种受双重周期控制的垂向序列。

泥岩-鲕粒灰岩-泥岩层序主要发现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中,由砂质鲕粒灰岩或鲕粒灰岩组成,鲕粒灰岩上下均与暗色泥岩直接接触,多为突变接触,其顶界也可以呈渐变过渡(高振中等,2000)。该垂向序列可能与内波、内潮汐的剥蚀性和阵发性有关。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